禮拜的中心是『敬拜上帝』

傳聲筒

2021-03-0200:08:18

Available Platforms

禮拜的中心與終極的指向都是上帝,亦即禮拜的真正對象不是人,而是『只有』且『唯一』的上帝。就教會存在的意義而言,二十世紀偉大的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他又指出,『教會的象徵』是耶穌基督,意即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並且是由祂來主持與管理。因此,或許有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某些人為因素而去教會,去禮拜,或甚至不去教會,不去禮拜,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禮拜的中心是『敬拜上帝』。

一般的印象,去教會作禮拜的目的是聽道理,的確以新教(基督教)的傳統而言,證道在禮拜中佔有相當的份量,其對信徒靈性的成長亦有相當的影響,因此吾人往往重視證道而忽略了禮拜的其它部份,其實禮拜的每一個程序不但都同樣重要且都指向一個崇高的目標-----敬拜上帝。換句話說,禮拜的每一個程序,不論是奏樂、啟應、信經、讚美、讀經、祈禱、奉獻、證道、分享報告,以及祝福,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敬拜上帝,因此每一個程序應該都同樣重要,沒有任何一個程序可以被忽略。

刻 意安排禮拜堂的建築設施與內部佈置,期使會眾一進入會堂,便懷著莊巖肅穆的心情,本不為過。然而,有時吾人重視參與禮拜者的滿足與否遠勝過對上帝的敬拜。 則屬本末倒置。牧師、長執、會眾,大家更應費心的是;如何使所有參與禮拜的人都能真正達到敬拜上帝的目的。增加大家的信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禮拜的喜樂 應該是源於對上帝的虔誠敬拜,並體驗到衪的同在與恩典,這才是真正又恆久的喜樂。

我 們可能會因為某某人的話而感動,或因為某某人的熱誠,甚至思想而感動,所以願意來教會『受教』,如果來教會,或是作禮拜『只是』如此,往往會帶來一些困 撓。禮拜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層面』的受教,應當使上帝的話『刻』在心裡,並且進一步將所領受的『具體化』地活出來。禮拜與『倫理道德教育或觀念的溝通』並 不相同。前者若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就不再是禮拜;後者則是有上帝與否,並非充分必要條件。

期 待特別或新鮮的事乃人之常情。然而,如果常常如此且習以為常,終將因小失大,例如;去教會作禮拜,期待特別的講師,特別的節目,特別的事務,如此的心態不 但對信仰沒有正面地幫助,反倒失去許多隱含在『平凡』中的啟示與教導,也無法從『平常』中學習到滿足。一個教會如果造就這種『特別』的傳道人,長執或信 徒,抑或教會中瀰漫對『名牌』的期待,對教會是非常悲哀的事。當然教會應該提防『不冷不熱』或對任何事都冷淡的態度,尤其是當信徒姍姍來遲,唱詩無感覺, 得不到激勵,或如搖籃曲的講道,對教會不抱期待等等,這些都是警訊。信徒應該在平常的禮拜中,以謙卑的態度,專心從禮拜中領受上帝的話及恩典,當然傳道人 也應該努力避免『塑造』或『被塑造』,以一種『特別』的姿態去指導信徒。

『禮 拜的本質就是敬拜那位至高的存在者;是人轉向信賴上帝的表現。禮拜也是人內心的一種信仰經驗;是人聆聽上帝啟示的時刻,也是領受上帝恩典的一種回應。它是 人對於上帝最高敬虔表現的一種行為。所謂宗教的菁華是禮拜,這描述是很正確的,因為在禮拜中,信徒不僅來親近上帝,也同時向上帝奉獻了自已。』(焚而不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訓練手冊225頁)

有一位日本牧師的話闡述得更扼要,他說:『嚴守聖日,乃是教會生活的至上命令。』

他 認為『嚴守聖日』是一種『契約』觀念,因著上帝的應許,和上帝的契約,人才可以成為教會的一份子。上帝差遣主耶穌來到世上,白白地拯救罪人,赦免人的罪, 人感激上主的恩典,下定決心要專誠地服事主,以遵行上帝的誡命表示對上帝的專一,上帝命令人『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埃及記20:8)

人理當予以回應。上帝與人的關係即建立在此契約上。今天我們蒙上帝的恩典被接納為祂的兒女,我們就應當明確地回應---即嚴守禮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