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可還好嗎?歡迎再次收聽謙信歷史廣場Podcast,我是謙信,著作在各大電子書平台都有發售,如果可以也請推薦給親友!讓我們趕緊進入主題吧!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一則很有趣的新聞,但其實在日本也算是舊聞,就是日本的一間從明治時代創業的老牌點心會社imuraya 井村屋在去年11月時推出一款新商品:沒有任何內餡的素中華包子。但是別說日本女性對於口味感到新奇,日本男性則是躍躍欲試的感覺。
但是台灣這邊的朋友就不這麼想了,諸如「啊不就饅頭嗎」、「過陣子他們就會發現也可以拿去炸,淋上煉乳也很好吃,取名叫銀絲卷」、「再過六年就會發現麵糰可以加黑糖了」、「發現可以夾爌肉要再過三四年」等等,但是要謙信說,在日本文化裡的饅頭跟我們認知是截然不同東西,今天就趁這機會說背後的歷史。
在日本,包子基本上定義是有餡料的,先說最熟悉的肉包好了,根據可信的記錄應該是中村屋,創始人相馬夫婦在大正十四年前往中國,這一年也是日本開始電台廣播。中國的包子據說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討平南中戰役回程發明的,那時候突然天降大雨、河水暴漲,把橋樑都沖走後無法渡河,按照南中的習俗想要讓洪水退去就得用人頭獻祭河神,不過諸葛丞相可不吃這套,且不說獻祭到底有沒有用,光是殺人就是個穩虧本的買賣,聰明的他可不打算照做,但是為了安撫民心,於是就讓伙夫用麵粉桿皮包上牛羊肉之後丟進河裡,沒想到洪水就退了,包子就這樣流傳下來,但事實是否如故事所說,已經無從考證,只是肉包的好吃大家都知道。.....
如果願意支持謙信,我的Pressplay 訂閱頻道https://reurl.cc/0O8r19,希望我們下次健康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