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田水」曾是台灣農業社會時期普遍的活動,象徵農民的勤勞,從清代直到日治時期,甚至70年代工業起飛前,農民、秧田、山一直是臺灣美麗的風景,也象徵著這塊土地的記憶、最真醇的顏色。
彰化田中是至今臺灣少數仍保留農業時期樣貌的城鎮,它的模樣,如同清代賴紹堯(1871-1917)筆下:「就中引水築隄匣,下溉萬頃良田疇」,八保圳田水流過的詩句,同時也孕育了無數蘭社(1903創立)詩人,從陳紹年(????-1915)的〈濁水谿歌〉濫觴,滋養出吳半樵眼中「普興寺外駐吟軀,放眼青山似畫圖」的山田,一個世紀以來,傳唱著臺灣的故事。
四周無盡的秧田,讓此地有「田中央」的舊名,在日治時期正式改名「田中」。秧田的風景,或許不像都市人所以為的單調,在藤野玉惠的短歌:「春の雨日ならべ降れば苗代のみどりはややに青みまさりぬ」裡,是春雨的藍,在尾崎孝子(1897-1970)的短歌:「しらじらと茅花なびかふ夕べ野に降りし雲雀はひそみたるらし」中,則藏著天空裡的雲雀。
到了70年代,田中保留了農業的特色,同時也發展出當時代表性的手工產業,「玉米娃娃」是那年代臺灣媽媽的象徵,多變的造型,甚至外銷國外,養活無數家庭,是真正的「臺灣之光」。
循著詩句,巡著田水,走進上一個世紀,在3天26.6公里的徒步行程中,走遍11個記憶點,田中秧田映著遠方八卦山的,不再是單調的顏色,有清朝人吟誦的八保圳田水,有日本人輕哼的黃昏秧田,有70年代臺灣人的共同回憶,在每一個步伐中,找尋自己,找尋土地,找尋真正的臺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