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種病?從孤獨培養出來的能力
本世紀已經過了20年了,除了最近流行的covid-19傳染病之外,還有一種也伴隨著,正在大流行。一種叫做「寂寞」的東西。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要被迫中斷。學校不能去、社交場所不能去、公司也不能去。人們都只能待在家中。實體的距離和心理的距離都被拉得遠遠的。想要來和大家聊聊「寂寞和孤獨」。
生病了,不一定會造成孤獨;而孤獨也不一定會生病。無論如何,這兩者的關係,已經在大眾的心態連上等號了。的確,在某些心理疾病裡,會有逃離人群的症狀,那是一種害怕孤獨/不想要一個人,但是在人群之前,又覺得害怕。有時,是無法和他人有共鳴,不能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待在自己建造的牢籠裡。他們需要你伸出手,需要告訴他們,嘿,不要怕。不要怕脫離常軌,再回來就好。而生理疾病,有時也會讓人脫離常軌。像是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裡書寫的,年幼因病,很多時候只能獨處的自己。自身和世界好像隔了窗戶、隔了門,那些活動你看得見、聽得見,但是你卻無法參與。
而世紀大疫情,人和人的距離被迫拉遠,但是網路電商平台卻是非常耀眼。我們從身體上的孤寂,轉而變成了從物質上的滿足。像是花錢可以補心中的洞。孤獨挖出來的洞,就像物品把它們填滿吧。每周都有購物節,1111的光棍節,被發明成了「最特價」的日子。我們的孤獨,可以透過線上和大家一起倒數搶購,感受熱鬧、感受被圍繞的自己。身體不再寂寞,個人不再是一個人。有什麼問題,就是你買得不夠。
買起來,買起來,讓寂寞消失。
在柏拉圖的會飲篇有個叫Androgynous(男女結合體),這是靈魂伴侶的來源。而榮格也有所謂的阿尼瑪/阿尼瑪斯。彷彿人們都內建了一個「理想對象」,我們一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她給找出來。否則我們的日子是不完整、一點也不幸福。這樣的念頭在電視、電影、浪漫小說,已經成為了一個深植人心的概念了。只要缺了一半,就無法完整。人們都成了「自我預言」,過著不幸福的人。從19世紀開始,這一兩百年來,人們已深深地相信,過去的人們是不幸的,他們不從追求過自己的愛情。當人們可以追求時,卻又說「我還沒找到我的true love」。而電視/電影裡的真愛,譬如《暮光之城》或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男主角如果在現實世界,又有能力、脾氣又壞,又有控制慾,很愛吃醋,真的是理想的另一半嗎?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幸福是你自己的事情,不需要靠著「另一半」才可以達成。當人生的唯一目標是「激情」、「浪漫」,而「三十而已」的新女性,奮鬥了這麼久,就只差最後的「愛情」,就可以完整和完美了整個人生。電影好看,但你有沒有想過,只要對方是「真命天子」,處在一段被虐、被控制也沒有關係?
醒醒啊!靈魂伴侶,這件事,沒有那麼重要!
林強的向前走,唱出了從20世紀以來,大都市扮演了「人肉果汁機」的功能。
"""
親愛的父母再會吧 到陣的朋友告辭啦
阮欲來去台北打拼 聽人講啥物好空的攏在那
"""
把大批大批的年輕人吸入了全球化和原子化的城市裡,讓他們為了城市所用。城市的擴張,也讓人們變得孤立、變得無力。而且,把你所有連繫舊有社會的支持人,全部斬斷。人們不在有社群力量的支持。
"""
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是我一點攏無感覺
"""
台北不是我的家,那請問,你的家在哪?你在的,只是一間小小的套房,你以為,你的打拼和奮鬥,可以賺來更多的錢;但同樣的,你也花得更多,而且當你真的生病、真的窮困時,誰要伸出手?都市房價貴,因為大家都在搶。而都市化的第一代,目前也都要面臨年老。無家可歸的感覺,不會因為時間而消失。
有多少人仍然在問:「台北,是不是我的家?」
隨著時代,出現新的解方:「網路社群」。我們可以在網路上,自組一個社群。相同興趣的人,無論多遠,我們都可以找到對方,一起談談、一起分享。這是多麼棒的事情。但是,越是連結,越是憂鬱。所謂「網路社群」可能害處和好處的比例一樣多。人們在上面,各種網美。大家在網路架構出美好的食物、美好的身材、美好的假期。越是這樣,越是看不起自己的日常生活。越是連結,越感覺得自己生活的無趣。孤獨還沒有消失之前,就已經被自己的無趣給悶壞了。
因為寂寞在網路上找到的連結,而這連結又餵養了你的寂寞。
但網路,或許也是新時代,對抗老年寂寞的方式。保持與外界的密切聯繫、與他人的連結、持續處於社交及家庭網路的中心,這是避免老年孤獨的唯一方法。建立有意義的方式和他人共存,不要退休了,自己一個人待在家看電視,那不是享受,那是一種漸漸和社會脫離。
精神科醫師兼精神分析師Anthony Storr(1920-2001)說過一句,我覺得很棒的話:「人際關係並非人類幸福與安定的唯一來源。」在客體關係理論中,我們的確過多關注在「關係」裡,而市面上會許多教養書籍,讓母親們都變得很焦慮,好像沒有教好孩子、沒有讓他們有好的「關係」。他們長大就會長歪的論點。沒錯,很多精神官能症的人,他們有很多人際關係的不圓滿,過得很辛苦。他們不開心、他們焦慮、他們憂鬱。但不全然都是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啊。歷史上有很多人,譬如康德,維根斯坦,牛頓。也有寫《湖濱散記》 的梭羅、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獨處是他們的能力,他們在自己的內在想像世界裡,他們學習、觀察、記錄、書寫這個世界。有很多人生重要的東西,也需要你的高度專注和孤獨。他們也告訴我們一件事,人際關係,並非是唯一滿足幸福人生的唯一條件。
「孤獨是多麼的從容,多麼的溫和」
每個人都想要幸福過日子,我也想啊。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但這幸福,不是只來自於外在。如果看許多僧人的陳述,或是達賴的書,他們也都曾描述過,某些最為奧秘和最幸福的經驗,都是來自己內心的世界。在寂寞的世界裡,培養自己孤獨的能力。如果這個世界的疫後,可以教會我們什麼的話,我會希望,多學會點孤獨、多學會和自己獨處。
你,是一個人讀完這篇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