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為流傳在校園的民歌〈盼〉,1979年由潘安邦重新詮釋,大放異彩,傳唱成經典,詞曲創作是周興立。 優雅精緻的詩歌〈盼〉動人心弦,廣受歡迎,潘安邦後續推出的專輯中持續收録了許多周興立的歌曲,包括〈甜美的夢〉、〈歸人〉等,其中,1981年推出,由蔡琴與潘安邦合唱的〈盼與寄〉,與〈盼〉有溫柔婉約丶一問一答的銜接風格,令人驚豔、讚嘆。
年輕時周興立的詞曲能量由此展現,但此時他早已從國立中興大學畢業,到美國留學,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陸續完成雙碩士及教育博士學位。 民歌在1980年代的台灣極盛一時,而興立寫的歌在70年代初期就已備受矚目,當時他的歌曲被編成可以放進口袋的小歌本裡,歌迷暱稱為「小歌」,經過年輕學子的傳頌以及電台節目的推播,在校園、工廠及救國團舉辦的野營活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團康歌單,因為在民歌運動之前就開始發表,因此被封為「民歌先鋒」,其風格融合東西方文化精華,旋律及用字講究,產量豐富,獨樹一派,被樂迷暱稱為「周派」。但其實他本人一直在美國,唱片公司力邀他回來參與唱片業,並規劃將他塑造成民歌手,興立也曾心動掙扎過,後來還是選擇在美國完成學業,成為大學教授。這個決定影響了周興立的一生,他在紐約創立了遠近馳名的才藝學校「立人學苑」,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富頓大學,以及擔任美國史密司頌尼國家博物館的分支機構法拉盛市政廳文藝中心的顧問及藝術教育家,活躍在大紐約區的華洋主流社會。
2014年,返台發行個人首張專輯《望》。把那些被公認第一代的「小歌」也收錄其中,包含他在1971年,一鳴驚人的初試啼聲之作《我在小河邊》。 《望》這張專輯的製作,周興立一個人編曲及分別錄唱四到六個聲部,他使用合唱的方式,就是想要校園民歌得以回復到「大家唱」的氣氛,就是那種「同聲歡唱」的精神。
這首廣為流傳的〈紛紛飄墜的音符〉,也收錄在劉文正的校園民歌專輯中,與潘安邦先後輝映,傳為佳話。 周興立陸續推出「民歌有愛」、「民歌有情」周興立歌曲集的歌譜。
他當時在美國,已經成功地為民歌做了十幾場的演講及演唱會,2020年2月,應邀返台,在家鄉台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演出「風華五十:校園民歌傳奇公益演唱會」,轟動樂壇,一票難求。
演唱會之後,他更確定自己對民歌的狂愛,接下來的一年多,寫下100多首新創歌曲,精選出15首印製發行「民歌有悅-新校園民歌21世紀 周興立作品集」。
2020年新冠疫情侵襲全球,周興立心情複雜的在紐約寫下〈滿天星亮晶晶〉,思鄉之情無處寄,千絲萬縷、寄予滿天星斗替。
周興立雖然在美國推動校園民歌,但是仍然關懷民歌的傳承與定位,他強調:「校園民歌是真正源自於台灣的文創產物,風華二十年,流行全球,應該被尊為華人貢獻給全世界的文化資產」。他心繫台灣丶心疼校園民歌,期望再度拋磚引玉,讓社會大眾,能夠持續地開發這塊園地,一同來創造二十一世紀新校園民歌的奇蹟~ 重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