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的【再續一杯】,我們會進行這個月NPOst的永續專題報導回顧,用新聞懶人包的方式帶你瞭解本期精選文章。
這一期的主題「海洋永續」的意義是「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我們從吃的方面開始,《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教你如何挑選海產,告訴你哪些魚種建議食用,哪些則避免食用,只要知道並注意這些細節,就能在生活習慣上為海洋永續盡心了。
除了飲食也帶你關心海洋的汙染。從海灘開始,了解「淨灘」對於減少污染的作用不大,真正能淨灘的行動是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源頭減廢」才可能達到目的。海岸線則面臨不斷後退的危機,幸好約莫十年前發起的「海岸造林」行動,正在逐步發揮影響力。海洋裡的污染──海底廢棄物的未來則仰賴回收產業及消費市場的經濟循環,「海廢」通常難以處理,要提升回收率就必須提高業者回收的意願,而一大關鍵在於消費者願意買單回收物再製成的產品。
海洋環境的狀況也可以化作具體數據,海洋健康指數這項全面且普遍的指標,能針對海洋的各層面分析,且把人類的福祉放入考量,因此能夠帶來具體的政策建議。研究結果指出台灣在供應食物的方面名列前茅,卻在其他如非食用性資源、觀光、汙染等面向上表現不佳,甚至落後平均水準,顯示台灣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民間的持續努力對於改善海洋環境也至關緊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借助近兩百名志工的力量,發布了範圍廣大的珊瑚礁體檢報告,對於生態系的改變,這些數據很可能成為決定性的證據。宜蘭東澳近年也因為被選作「栽培漁業示範區」開始養海膽,居民為了守護這塊被選作「永續利用區」的海域,自願成立海洋巡守隊,漁民也因為這片海域逐漸凝聚。
除了人類的行動外,解決海洋環境問題的方法或許就在海洋裡。近年來研究發現「紅樹林、沼澤濕地、海草地」這些沿海生態系能夠固存大量二氧化碳,被稱作「藍碳」──或許能成為解決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後退等問題的那把鑰匙。不過,這些生態系亦大量遭人類破壞,幸好興起「碳權交易」,能保障一部分的沿海生態系不被破壞。未來可期待藍碳市場的規模擴大,對海洋環境勢必有幫助。
本期重點:
00:10 開場
00:38 簡介SDGs第十四項目標──海洋永續
01:14 【節氣食「漁」,海鮮料理中少不了的永續秘方】、【看燈號吃海鮮?你的選擇決定在地與永續的發展】
05:19 【改名吃鮭魚之後呢?有了名字但卻失聲的永續真相】
06:40 【反思淨灘熱潮──走向智慧淨灘,別讓淨灘越淨越髒】
08:43 【海岸造林守護海岸線,自己的國土自己保衛】
10:29 【海廢的前世今生:揭開循環經濟背後看不見的事實】
13:51 【替台灣的海洋做健檢:我們可以如何解讀海洋健康指數OHI】
17:56 【鄉民也可以幫助海洋?集眾人之力累積12年台灣水下資料的珊瑚礁體檢】
21:40 【里海海田種下希望 東澳巡守隊投入永續漁業】
24:04 【海洋也能自救? 放眼藍碳市場 看見永續未來】
26:55 【虛實之間看見海洋之生──海洋永續必看選片指南】
以上內容摘錄自NPOst報導,詳細文章內容請上網站閱讀(【永續發展專題──海洋永續】https://npost.tw/issues/6844 )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