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的張淑卿秘書長。像我們這種倡議組織,本來就在夾縫中求生存,我們要見縫插針,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容易被鬆動,因為每個人的觀念都會是根深蒂固。
比如說,有些人他一輩子也從來沒想過66歲還可以工作,整個社會氛圍就告訴你,你賺夠錢,你就是退休。
但他忘記退休平均餘命到你死亡的那一天,還有20、30年的時間,你的社會參與難道只有志工嗎?你還是有被這個社會需要,因為就業本身,它的存在意義就是不太一樣。
在這樣的一個議題當中,國家是不是有多頭馬車?當然是,為什麼?因為在高齡歧視很嚴重的情況下,為了安撫高齡界,說我國家有做事,國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補助」。
這邊做社區關懷據點共餐,那邊來一個文化健康站來共餐,這邊來一個樂齡學習中心,教育部來做一個上課,上課這邊也來一個插花班,這邊也來一個認知的桌遊,那邊也來一個動健康。你聽到這麼多方案你都昏了,可是對我社區的老人來講,這些都是休閒娛樂的、學習的課。
如果你學習是為了「我可以為下一個階段來做準備」、「我學習除了充實我自己消磨時間以外,我還可以為我下一個階段的生活做準備」,那不是很好嘛?所以休閒娛樂部分如果跟生活的設計可以結合在一起會更好。
比如說,像我們這兩年在推的一個很重要的模式,就是「高齡者的帶領人」,就像是高齡者的顧問的概念。
大家說,你去這邊的社區大學學習,比如說學桌遊設計,那你老了就在樂齡學習中心學桌遊設計,那你到社區關懷據點,也還在學桌遊設計啊,你都是永遠在當學生。
跟我今天從一個當學生,我是要帶著做生命繪本,我聽了這些人來教我如何教生命繪本,我用以前的智慧跟我的能力,我現在可不可以當作是一個生命繪本的帶領人,我來帶老人來談,大家一起來帶讀書會。
我60歲的人跟60歲的生活經驗會比較接近,70歲會跟70歲的生命價值會比較接近,我們透過這個議題來去做這個部分,這個就是可以活出他自己。
昨天我們跟我們的學生在討論的時候,我們的社工實習生就分享,他說,他搞不懂他為什麼他阿嬤不去社區關懷據點,他覺得社區關懷據點很好啊,活動很多,為什麼不去?
我說,這個就是要回到,我們有沒有看到每個人都有多元化選擇的價值,有些阿嬤寧可去種田,一樣的道理,我每個人都有他的選擇,他搞不好選擇繼續在菜市場擺攤賣菜,這也是他的生命選擇。
他還很健康,他也很快樂,這是讓他覺得有尊嚴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為什麼一定要強迫,所有老人都要去據點吃飯。一樣道理是,那些人可能是要繼續工作,那些人覺得我可以在居家把自己安排的很好,我可以幫忙我的家照顧得很好,我甚至變成是隔代教養的阿公阿嬤,對這社會也是貢獻,這也是他的價值。
第三人生的設計本來就是多樣而精彩的,不一定是因為說,我在這個國家價值,一定是要走哪一個部分。你一定要出來參加活動,那這樣才叫做你不會跟社會脫節。
他搞不好是透過這樣跟年輕人在做互動,像有些人會去當志工,有些人說,我不當志工,我喜歡去教人家,而且我要繼續賺錢,他賺的錢已經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有被需要的感覺,我的專業跟我的能力是被接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