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的張淑卿秘書長。我們在108年的時候倡議,政府應該要有一個專屬的機構去處理這些高齡議題。
因為高齡議題涉及到生命當中,包含食衣住行,都是非常多元的,它不是一個衛福部老人福利組的工作,因為老人福利組的工作是等你整個從社會當中掉下來,我在想用什麼方法幫你救,可是那已經來不及了。
這東西要去處理,包含你要我不能開車,但是我每個月要去拿慢性病藥,請問一下誰幫我拿,這個涉及到醫療,也涉及到交通部。
交通部如果有很好的大眾運輸,可以在每個人、每個家的500公尺以內,都有合理可運用的大眾交通工具,你覺得有人會想要自己開車嗎,有人要開輔具車嗎?現在老人在鄉下都開輔具車去拿藥,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像現在疫情的關係,為什麼要逼老人一定要到現場去拿藥,有沒有可能變成是一個線上的,直接就宅配藥物到老人家。
我覺得有很多種可以修正的模式跟政策,最重要是國家要有一個整合性的組織,來去全面思考,怎麼樣把未來的超高齡社會的這一群人,變成是社會支持很重要的助力,而不是社會的負擔。
如果我們的思維沒改變的話,我們所有政策都是說,這群人需要被幫忙,所以我們要花更多錢來幫他們,我就覺得這個國家就錯了。
所以我們就積極倡議國家,應該要有一個高齡政策的具體的「超高齡政策的白皮書」。它要從國家給一個支持友善的環境,讓長輩可以畫出,他還可以為這個社會所運用的最佳價值,這個社會才會更美滿,國家才會更和諧。
因為長輩跟老人他會的跟他不會的不一樣,那大家怎麼樣去做「代間合作」,國家要給這樣的一個資源跟政策來提供,民間才會可以走在一起。
我跟勞動部講,你的法案出來,要有配套措施。現在民間企業不是只有老人,民間企業可能你50幾歲,覺得你不太有用,它就想辦法幫你調東調西,讓你覺得在這個地方做不下去,這就是一個年齡歧視。
但是企業有沒有想過,它要有社會責任,怎麼樣讓這個人在這個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發揮的價值,可能要去做這樣的業務轉銜。
老人可能跟不上年輕人有網路的能力,可是他們的文筆跟文字的撰寫能力,可能比年輕人更精實,怎麼把這塊能量來做結合。我覺得,這個東西就是在組織上面跟國家政策上面,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一起努力。
2025年每5個人就1個老人,它的比例會非常高。
但是我們都一直如果把它變成,它是一個弱勢的,那國家負擔會很大,那如果我開始來做,努力來開發這一群人,讓它持續跟社會是有脈動的。他是持續對社會是有貢獻的,他不是在仰賴社會來救助的,那我們國家負擔就會比較少,也會讓世代比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