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 EP46:When Music Gets Political | 談論政治其實可以很創意

那些老外教我的事

2021-03-3100:30:35

Available Platforms

第四十六課:When Music Gets Political
「泛政治」向來是個有點負面的標籤。通常會搭配他人嫌惡的嘴臉,覺得幹嘛沒事找事,講一些容易一言不合,讓人火大的事;不然就是百般無聊的眼神死,覺得再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政治更要乏味與自己扯不上邊了。但政治的影響力,有形與否,我們有感與否,的確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談論政治其實可以很創意,所以本週來介紹兩位泛政治的音樂家,西貝流士和蕭士塔高維奇。兩人都是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具爭議性的代表人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政治究竟是如何型塑他們的作品,他們的風格,以至於他們作為音樂家的歷史定位!
※本集使用音樂主要用以分享、說明等用途,因版權考量,不會放完整樂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找來聽喔!曲目如下:
西貝流士:交響詩-芬蘭頌 (Jean Sibelius:Finlandia, tone poem for orchestra, Op. 26)
西貝流士:卡瑞利亞組曲 (Jean Sibelius:Karelia Suite, for orchestra, Op. 11)
蕭士塔高維奇:第五號交響曲-革命 (Dmitri Shostakovich: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蕭士塔高維奇:歌劇-穆森斯克邵的馬克白夫人 (Dmitri Shostakovich: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 opera, Op. 29)
何謂主流意見,怎樣才叫政治正確?
英文中有個說法叫做hair trigger,意味著一根頭髮就可以觸動的敏感板機,譬喻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
古今中外的藝術家,為了貫徹自己的自由意志,比任何人都擅長遊走在跨領域跟泛政治的模糊界線。
西貝流士的芬蘭頌,是七首為講述芬蘭歷史所做的愛國戲劇的配樂樂曲之一。但是這首交響詩真正的意義,其實是西貝流士對於當時沙俄帝國越發箝制芬蘭言論自由的抗議。
蕭士塔高維奇受制於當代政治的風向和壓力,而形塑了自己的創作。他的大半創作人生都受制於史達林的蘇聯集權統治下。1960年成為共和黨黨員,便創作第十三號交響樂,用俄國猶太詩人的詞,譜曲唱出了俄國猶太人在戰亂期間飽受共產黨迫害的處境,儼然是對共產黨的大反攻。
_____本集內容為2020-1128首播_____
《那些老外教我的事》由好家庭聯播網:台中古典音樂台FM97.7,台北Bravo FM91.3聯合製播。
首播可鎖定每週六的下午5點,古典音樂台官網線上直播(http:// www .family977.com.tw)
煥恩的臉書,歡迎來找我聊天:https://www.facebook.com/LessonsFromLaoWai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