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香港參學同修 017

聽師父說

2021-11-0102:01:29

Available Platforms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今天又是我們答問的時間,我看問題不少,我們按照順序來解答。
問:第一個是中國同修提的問題。第一個,六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為什麼行正反被他人指責,白的反被指成黑的?我雖然學習佛經,看影碟,聽老法師講經,但是到臨頭的時候實在受不了,請問如何破這個無明關?
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可以說是所有學佛人的通病。這一關不能突破就不能成就,你看世尊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經上講的一切法,是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無論什麼事情,你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這是一定的道理。像中國人寫字,你要沒有耐心你的字就寫不好,要有恆心,天天寫,你寫上個十年八年,自然就寫好了。念書,你念個小學,你也要忍耐六年你才能畢得了業,你沒有耐心你就畢不了業,你什麼都學不好。所以這是一定要突破。
行好事會被人誤會,會被人指責,這個事情不是近代,佛在經典上就講的很多。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按照中國典籍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換句話說,三千年前這種事情就常常發生了。而《了凡四訓》裡面,你看袁了凡先生講得好,他舉出很多例子,好事多磨,好的事情不容易成就,好人常常受冤枉。由此可知,這個事情不是現代才有,自古以來就有。你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原因?在佛法裡面解答是解答得非常之圓滿。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絕對不是只有這一世,我們都知道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過去無始,佛經上常講無始劫來。你在六道生死輪迴,那麼你遇到多少人、多少事,你能跟人都處得好嗎?你能夠生生世世都滿意嗎?你看不慣別人,到來生遇到的時候,人家也看不起你;你障礙別人的好事,你這一生做好事就會有人障礙你。所以你要是有前後眼,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你的心就平了,你就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怪人,你才知道自作自受。
我們每個人的冤親債主不知道有多少!有些冤親債主沒有遇到,就是緣沒有遇到,那暫時就不會發作;遇到的時候,就是緣成熟了,他怎麼會不找你麻煩?這個事情怎麼辦?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希望這一生遇到把它化解,來生來世都是好朋友,不要再搞冤冤相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彼此雙方都痛苦。知道這個道理,我們應當懂得化解。怎麼化解?人家指責,如果我們確實做錯事情,我們要歡喜接受,我們改過自新報答他,感謝他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沒有過失,真的是冤枉,那我們曉得這是前世的果報,我們也接受,不用辯別,接受,我們也很感謝他。決定沒有瞋恚心,決定沒有報復心,這個帳就了了,就結了。如果我們不服氣,那好,這個帳還記在那裡,來世還要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很苦!
我們看到現在這個社會,兒女不孝順,學生不受教,人與人之間,絕大多數都是存著損人利己,都存這個念頭。這種念頭自自然然就造成人跟人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提升上來就是衝突,原因我們知道,過去的因,現在的因。不學佛的人就不談了,學佛的人要問你,你為什麼要學佛?你學佛的目的何在?如果我們目的真的是想了生死出三界,這一生求生淨土,你就更要放下;你要不放下,淨土去不了,三界出不去。
所以真正學佛,明白事實真相之後,自然就放下了,不再計較,《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有什麼好爭的?一口氣不來,這個世間什麼東西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何況身外之物。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為什麼不能忍?為什麼不能讓?何必要去爭?我們要爭的、要取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我們把它當旅館住,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時時刻刻都不要放在心上,你就沒有事了,一切冤親債主都能夠把他化解掉。所以一定要認清事實真相,這是大乘經裡頭天天講。
所以學佛,如果善根不夠深厚,你就不能不讀經研教,讀經研教什麼?增長我們的善根,用這個方法來補救。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得愈清楚、愈明白,你就愈容易放下;了解就是古人所講的看破,看破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什麼?不執著、不計較、不分別,天下本無事。你這樣才能夠得清淨心,功夫才能得力,不會被外面環境干擾,無論是逆境、順境一笑了之,絕不放在心上。你說這種事情到臨頭的時候實在受不了,實在受不了,你還沒有看破,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很嚴重,你才受不了。受不了也要受,那受的很苦,你要看破了就很自然,一點痛苦都沒有。
問:第二個問題,我認為無相布施與普通供養是緊密相連的,請問這個觀念正確嗎?
答:這個觀念不要問我,問你自己。你還有個無相,你已經著了相,無相你還來提問題嗎?你提問題你就著了相。無相的人已經得清淨心,你還會跑到這兒來?就不會來了,你也不會來找我。
問:第三,老法師講經說邪魔外道也要禮敬,這個道理請老師更進一步開示。
答:這個講的很多,我們在講經常常講到,妖魔鬼怪也是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有佛性。他為什麼會變成妖魔鬼怪?造的惡業變成的,惡業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都是一樣的。你看儒家講得好,《三字經》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那就是本性,本性都是善的,純淨純善,妖魔鬼怪的本性也是純淨純善。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華嚴經》講得透徹,「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平等的,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不但對於有情眾生我們要禮敬,就是對他有恭敬心,尊重他、敬愛他;無情眾生,樹木花草,再到礦物,泥沙、石塊,都有法性,那個性跟我們的佛性是一個性,你怎麼能不尊重?
你尊重有什麼好處?尊重裡頭的分別執著化開了。這個我尊重,那個我不尊重,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種心叫輪迴心。佛這麼一講,教我們禮敬諸佛,一切恭敬,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了,你這樣才能夠超越。這個道理講得太多了,天天在勸大家。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輪迴就沒有,六道就沒有了。執著就是經典裡面講的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名為正覺。如果再進一步,對於一切諸法不再分別,分別的念頭都沒有,叫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如果在一切法裡頭,我們六根接觸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如來,就是佛,這非常不容易。你接觸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不要緊,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是菩薩;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如果還有執著是六道凡夫,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我們自己要回想,我們自己是什麼人?是六道凡夫,還是聲聞,還是菩薩,你自己很清楚。佛菩薩跟我們沒有什麼分別,一樣的,就是他們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是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斷的方法,先斷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煩惱,從這兒下手。先學不執著,再學不分別,最後再學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學習的次第。所以,對於邪魔外道我們要尊重,我們要禮敬,我們要供養,不跟他學習,這就叫敬而遠之。遠不是說距離他遠,遠是不跟他學習,因為他那是邪道,他不是正道。但是你要曉得他也是未來佛,他一定要受很多果報,要吃很多苦頭,將來還會回頭是岸。
問:第四他說弟子念佛誦經常覺氣不夠,氣血上衝,頭脹、睏倦,請師父開示。
答:這個我沒有辦法給你開示,你可以找醫生,找大夫。但是找大夫最好找中醫,中醫醫療比西醫要好,你要曉得,要有信心,中醫有五千年的歷史,西醫它的歷史還不到五百年。我前幾個月到倫敦去參觀,我聽到英國的皇室他們生病找中醫,他不看西醫,這是我在倫敦聽到的。可見得外國人很有眼光,他懂得這個道理。
問:這位台灣同修提的問題。他說《夢東語錄》中說「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需懺業,乃至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他說這段話與《無量壽經》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不符合。第二十一願說「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請老法師開示。
答:《夢東語錄》上跟佛的經教上相應,你覺得這裡頭有問題是你的粗心大意,你沒有把祖師的話聽清楚。「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需懺業」,這句話對什麼人說的?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快要斷氣之前才聽到這個法門,他馬上就照辦,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是第十八願講的很清楚的,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個念佛就是懺業,聲聲念佛就是聲聲懺除業障,十聲連續,那就是持名念佛沒有間斷。十聲就是沒有間斷,所以不懷疑、不間斷,他做到了,他不是做不到。我們這些人沒指望,為什麼?你現在聽到佛法,聽到佛法,希望臨終的時候,你存這個僥倖的心,這個不成。所以,你要曉得他的話對誰說的,對從來沒有聽過佛法的人。
像往年我在美國,我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這個人,周廣大居士。他住在華盛頓DC,是中國人,也是個老華僑,他在那邊開麵包店。得病的時候,好像是癌症,很嚴重,一生他什麼教都不信,到病重了,醫院裡面拒絕不給他治療了,抬到家裡,家裡人才找到佛教,所以這是臨時抱佛腳。我們DC有個淨宗學會,就找到我們同學,我們同學很熱心去看他,看他就勸他念佛,他是病到這麼重了才聽到念佛,這是對這些人講的。確實他念佛三天,念的時候告訴他家裡人,不要替我治療,你們統統幫助我助念,他說我念佛的時候感覺疼痛減少很多。三天之後他往生。對這種人講的,不是對平常人,對平常人講,你就存僥倖了,「我造罪業沒有關係,臨終的時候我還可以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你不可以把意思錯會了。
所以往生有兩種人,一種是平常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種人;另外一種是造作罪業,臨終之前懺悔、回頭往生的,我們不可以輕視。佛經裡面有例子,你們看《觀無量壽佛經》阿闍世王,那個造的罪業重了,殺父親,幽禁他的母親,奪取王位,跟提婆達多兩個聯手破壞佛法,五逆罪都造齊了,統統都有。提婆達多墮地獄,阿闍世王臨終的時候懺悔,知道這一生做錯了,求願念佛往生,他真的往生了。在我們一般人講,他往生應該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這是《觀經》上給我們講,造作罪業的,下下品往生。世尊告訴我們,阿闍世王往生是上品中生,我們看到這個是感到非常驚訝。所以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不能夠輕視,說不定他臨終往生品位在我上面,不可以瞧不起他,這是他給我們做了個示範,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知道這個,你天天修懺悔法,這功德就很大。
懺悔,什麼叫懺悔一定要懂,我是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聽了很歡喜,我們求願太多了,求不到,佛門當中有求必應。他說有的時候你求沒有感應,這不是佛經上講錯了,是你自己有業障,這個業障障礙了,感應不能現前。那怎麼辦?一定要懺悔業障,業障懺除之後你的求願就現前,這是老師教的。怎麼懺悔?後不再造。我今天做錯事情了,佛前懺悔,明天照幹,這個不行,這是自己欺騙自己,欺騙佛菩薩,哪裡會有感應?就是儒家講的不二過,我的過失只有一次,我明白了之後,以後我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這個感應不可思議。
阿闍世王臨終的懺悔,我們就懂得,他真正明白之後,決定後不再造,他就提升了;往後還再造這不行,這不是真的。所以,真正懺悔是後不再造,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懺悔之後還繼續老毛病常常犯,這不行,那個業就太重了,這是不會有感應的。
問:下面網路上有個同學提問,他說我現在出聲念阿彌陀佛念不出來,但是念《無量壽經》卻可以,這樣如不如法?可以往生嗎?
答:可以,念無量壽佛跟念阿彌陀佛是一個意思,阿彌陀佛是梵語(梵音),它的意思就是無量壽佛,所以念無量壽佛一樣。這就是說你的緣分跟別人不相同,你宿世跟無量壽佛有緣,跟阿彌陀佛沒有緣。你不知道阿彌陀佛跟無量壽佛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所以換個名字你就歡喜了。可以,一心求往生。可是求往生一定要先學做個好人,你看經上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佛、念經只能夠跟佛菩薩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我們到那裡不善,去的時候就把人家搞亂了,那怎麼可以?你不是把人家道場搞得亂七八糟?所以人家不歡迎你。
你自己必定要修到上善,你要知道,上品善在我們這個世間是生天,生欲界天,生天。你要有生天那種善,你才可以到極樂世界,所以你一定要修《十善業道》。這些年來我一再提倡學《弟子規》、學《十善業》,道理就在此地。你要能夠把《弟子規》、《十善業道》百分之百的落實,那就決定往生,你求生淨土的話決定往生;如果這兩門東西做不到,你往生就沒有把握,這個不可以疏忽,一定要認真把它做到。
這兩樣東西我都有節要,就是把最重要的提出來,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認真去學習。《十善業道經》我把它做個節本,經文就很短了,總共是五百一十六個字,這就不長,很容易背誦。《弟子規》總共是一千零八十個字,也不很長,它裡面講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我們在一百一十三樁事情裡面選了七十條,這個七十條非常重要。七十條大概是原文一半稍微多一點點,一定要學習,要非常認真努力學習。這個重要的馬上就要學,學好了之後,次要的就很容易,不困難了。這是基本的戒律,祖師教導我們持戒念佛,學《弟子規》、學《十善業道》就是持戒念佛。
你要問為什麼要學?淨業三福是淨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遵守這個原則修行。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第一條做到是下品善,就是人天善;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小乘善,就是聲聞、緣覺;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是大乘善。所以善就分三品,上品、中品、下品,我們最低要取下品。下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弟子規》;「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經》。所以這兩樣東西是淨業三福裡頭的第一福,一定要拿到,不拿到的話念佛不能往生,這是一定要懂得的。
問:底下是澳洲同學提出來的,他說師父常講四眾弟子要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念佛才能成就,但如何在護持精進念佛堂上來成就?
答: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我們放在旁邊,我們現在單單講三福、六和。三福裡面我們專門把第一福落實,剛才我講的,《弟子規》跟《十善業道》落實。如果出家?出家基本的戒律是《沙彌律儀》,如果《沙彌律儀》做不到,那就不是出家人,念佛不能往生,這個一定的道理。所以出家就加上《沙彌律儀》,在家就這兩樣就夠了,《十善業道》跟《弟子規》就夠了,這兩樣做到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不要緊,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它四土是在一起的,這是十方世界裡面沒有的,這是個特別的世界。所以說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實報土,你在那個地方,這些聲聞、羅漢天天跟你見面,菩薩也天天見面。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居住環境不一樣,凡聖同居土裡沒有聖人,見不到,實報土跟方便有餘土我們不夠資格,去不了;西方世界在一起,那邊老師、同學就多了。
你再細細看看經典,西方世界沒有政治組織,那個地方沒有說是哪個國王,沒有,也沒有總統;那裡頭只有老師,阿彌陀佛是老師,其他的全是同學。那個世界真特別,那個世界生活快樂,沒有任何憂慮,沒有壓力。你想吃什麼東西已經在你面前,心想事成,不需要去經營,不需要,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住的房子,宮殿樓閣,想大它就變大,想小一點它就變小,功夫好的人,樓閣可以在空中飛行。這樣殊勝的處所,我們如果不去真可惜,在這個世間你說多累!多辛苦!所以在念佛堂做護持,一定要把《弟子規》跟《十善業》學好,這是基本的條件。
問:下面接著也是中國同修,他們有六個問題。第一個他說師父常說,學了很久,一點信息都沒有,這個信息指的是什麼?
答:這個信息是往生的信息,跟極樂世界有了聯繫,如果這個信息得到了,就是預知時至。我們在這一生所見到的,時間長的,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兩年前就知道,這個很不容易。我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他老人家往生,一年前宣布的,派人到老家去建塔,一年之後他往生。至於半年、三個月,就很多。但是絕大多數,大概是往生之前的一個星期,三天、五天,這個很多。我們在新加坡看到陳光別居士是三個月,三個月前。他雖然沒有跟人說,他在一張紙上寫日期,寫了十幾個,別人也不敢問他,果然就是那一天走的。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這叫訊息。你功夫成片是訊息,一心不亂是訊息。
問:第二,有人說修行人不能去林園掃墓,因為修行人有護法神護佑,而鬼神看到護法神都要跪拜,修行人若去林園鬼神會被驚動。可是若不去掃墓,一般親屬不理解會招來非議,請問怎麼辦?
答:還是要去掃墓,掃墓的時候你在墓地裡面可以為這些鬼神講開示,可以勸鬼神受三皈依,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樣就很好。你到那個地方去為他說法,去度他,那他就歡迎你,他就不害怕你。而實在講,修行人要真修才有護法神,沒有真修,假的,沒有護法神。也有護持的,什麼人護持你?妖魔鬼怪,妖魔鬼怪當你的護法神,盡叫你幹壞事。所以,你自己心正你才有正神護持,心邪就有邪魔護持你,反正都有。
問:下面一個問題,我現在持《無量壽經》,早晚課時念《淨宗朝暮課本》。現學《弟子規》,早晚課是否可以讀《弟子規》,不讀《淨宗朝暮課本》,迴向極樂淨土?
答:是可以做,可以把《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當作早晚課誦本,但是時限一年,一年之後你要恢復正常。那就是下定決心,這一年當中專門修持戒,這是很好的。一年當中能把《弟子規》、《十善業》落實,以後你修《無量壽經》也好,《朝暮課本》也好,你的功夫都能得力,都得受用。如果沒有《弟子規》跟《十善業》的基礎,你的功夫不得力,這個要懂得。
問:第四,弟子在念佛時以迫切強烈求生淨土之心念佛,這是否與清淨心念佛有矛盾?
答:確實是有矛盾,你這種強烈迫切的心願,裡面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不能成就。如果你能夠離開分別執著,你這個迫切強烈,心都是清淨的,那個功夫得力;如果說還有分別執著夾雜在裡面就麻煩了。所以念佛人最忌諱的是懷疑、夾雜、間斷,這個功夫不得力。要求功夫得力,頭一個是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功夫就能得力,決定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三品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也沒有關係。那個想不是你的欲望,如果你有欲望你就有煩惱,你心不清淨。為什麼還要多住幾年?有法緣,就是你跟有些人有緣,你可以幫助他學佛,幫助他往生。你有這個緣,你就不能夠早走,你要幫助他。沒有這個緣分,沒有人聽你的,你說的勸人家,人家不會接受,那就可以早走。所以是緣的問題,那就不是自己業報,完全是緣分。
問:第五個問題,山西有個廟,廟裡頭有個學佛的居士,可是他一聽就開始攻擊法師,而且很激動。我們讓他心平氣和,說憑什麼攻擊師父,他說師父為什麼要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
答:這個沒有問題,個人喜歡不一樣。《無量壽經》普度眾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曾經多次宣講,翻成中文的本子有十二種不同的本子。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古時候書籍都是手抄本,我們知道印刷是宋朝以後才有,宋以前都是手寫的,所以很容易失傳,數量太少了。現在留下來的,我們收在《大藏經》裡有五種原譯本,換句話說,另外七種已經失傳了。這五種原譯本你要去看一看,裡面出入很大,最大的、最醒目的就是願。你看有的本子是四十八願,現在我們都講四十八願,可是有的本子是二十四願,有的本子三十六願。所以古人看到這種情形就能夠斷定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不是一次。不像其他的經,一生當中講過一次,這部經講過很多次,翻譯成中國文字,這十二種本子哪一種本子都可以。
甚至於還有很多念佛往生的人,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因為他不認識字,他不會念經,他不會看經,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能往生。最明顯的,在香港這個諸位都很清楚,以前倓虛老法師常常介紹,諦閑老和尚的一個鍋漏匠的徒弟。那個不認識字,出家之後,諦閑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就念,念了將來一定有好處。他就老老實實一天到晚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你看人家站著往生,沒有生病,站著走的,一句阿彌陀佛!那麼你就想想看,哪一種經不是勸你念阿彌陀佛?都是一樣!
會集本有沒有必要?有必要,沒有必要誰做這個事情?會集本是集翻譯之大成,因為你要是讀,現在就是五種經本你都要讀。五種經本分量太多了,也不容易去讀它,把五種本子會集成一本,這不是很好嗎?所以,最早作會集本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你要說王龍舒居士作會集本有錯誤,龍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你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上都有他,他念佛是站著走的,他如果是做錯了事情,破壞佛法,他就不會往生,人家是站著往生。
第二次作會集本是清朝末年,咸豐年代的時候,也就是慈禧太后的時代,魏默深居士第二次作會集本;夏蓮居居士是第三次,民國年間第三次。後面的會集本比前面的會集好,前面有些缺失,後面全部都補起來了。所以你念他這一本,等於是把五種原譯本統統念到,你說這個多好,多方便!所以各人喜愛,你不喜愛這個本子,你不必去攻擊別人,攻擊別人是錯誤的。你要攻擊我弘揚會集本你就錯了,你應當攻擊夏蓮居,他會集的,他為什麼會集?你要去攻擊他,你怎麼能找我的麻煩?
又何況我這個會集本是老師傳給我的,我們做弟子的一生依教奉行,老師把這個事情交給我。他老人家在台灣曾經講過一次會集本,會集本序文很長,序文是梅光羲作的,梅光羲是李老師的老師,所以我們是有法脈相傳的。夏蓮居是我們老師的老師,我們講祖師,我們有一脈相承。那東西又這麼好,如果要是不傳,我們做弟子的人怎麼講講不過去。他跟這個沒有關係,他可以批評,我們不可以,如果我們要是不做這個事情,也像他那個樣子,他馬上給個帽子給我戴,我就受不了了。什麼帽子?背師叛道,那還得了嗎!所以他不管怎麼罵,我們總是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沒有做背師叛道的事情,所以各人的立場不相同。
佛法是圓融的,不但佛法,任何一個宗派不同學習的方法不可以毀謗,其他宗教也不可以毀謗。為什麼?你一定要懂得,佛菩薩度眾生是隨順眾生的根性,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他就講什麼法,佛沒有一定的形相,也無定法可說。這個方法適合於這個人,就好像他害的這個病,醫生開的方子,他一吃就好了,它對他就有好處,救活了。你總不能說,「醫生,你怎麼可以開這個方子給他吃?你這個方子應該開給那個人吃」。開給這個人可以救他,開給那個人就把他吃死了,每個人不一樣,怎麼可以這樣說?所以說這些話的人都心量窄小,而且見識不廣。好在這樁事情現在中國政府擺平了,我看國家宗教局出版了一部《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用會集本,這國家承認了。現在他要去罵葉局長去,不能罵我,罵國家去,國家為什麼要提倡這個本子?
問:末後有一個問題,他說地藏菩薩的願力如何成為眾生眼裡的現實?
答:實在講地藏菩薩的願力是念念都在我們的世間,問題是我們這些人粗心大意,不認識,不能接受。地藏菩薩跟我們的關係就太大了,孝道!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那就是《地藏經》,怎麼不在我們面前?在!是我們自己忽略了,煩惱習氣太重,迷失了自己的自性。孝道是性德裡頭最重要的一點,人要不孝父母,什麼樣的惡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中國五千年教育教什麼?教孝悌。史書上記載的,孝悌是什麼時候開始教的?堯舜。堯舜那個時候就設立官員,專門管教育的,名字叫契,就一個字,「使契為司徒」,司徒就好像專門管教育,設立有這個官職。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
倫理裡面頭一句「父子有親」,所以中國教學的根就是這一句「父子有親」,親是親愛。從哪裡看?從三、四個月的小孩,這時候最明顯。三、四個月的小孩,你看他愛他的父母,父母愛他,沒有任何條件,也沒有任何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愛是從內心裡頭出來的,那是性德。教育的功能就是怎樣把這個親愛永遠保持,一生都不會變質,這是教育的功能。第二個功能,要把這種親愛發揚光大,你愛你的家族、愛你一家、愛你的親戚朋友、愛你的鄰里鄉黨,愛國家、愛人民、愛世界、愛眾生,這是教育的發揚光大。所以,中國教育在基本上講,五千年來是和平的教育、愛的教育。
你們懂得這個道理,你再看看中國歷史,幾千年歷史,中國從來沒有侵犯過別的國家,歷史上找不到的。元朝那不是中國人,那是蒙古人,這個要搞清楚,漢人執政的時候從來沒有過,蒙古人有侵略過別人,漢人沒有。為什麼沒有?從小就受了愛的教育。你看《弟子規》上「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這是愛人的教育,都不能害人。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年,南洋那邊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