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香港參學同修 063

聽師父說

2021-12-2401:57:18

Available Platforms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六十三) (共一集) 2007/2/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7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有三十七個提問,首先是網路同修的提問,總共有十一個問題。
問:第一個問題,老法師常說不要看別人的缺點。但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弘護正法的道路上,往往會遇到一些令人很難理解的人事問題。說出來怕講是非,反成小人;不吐為快,心中困惑不已,請老法師開示。
答:這樁事情說起來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能不能除得掉?說實在的話,能。我是個過來人,年輕沒學佛之前,也是很多事情看不慣,看不慣就會說、就會批評。以後學了佛之後,才真正明白,逐漸體會到古人所講的一句話,「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為什麼佛菩薩不見世間過?那時候聽不懂。這樁事情在自己認真努力學習,大概三十年之後我才真的明白了,對諸佛菩薩行誼、教誨五體投地。為什麼?對心性的問題稍稍能契入少分,知道我們心性裡頭沒有煩惱,我們的心性純淨純善。不是佛有、菩薩有,我們凡夫就沒有,我們就想錯了,真的是想錯了。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十遍、百遍,甚至於千遍,我們都很難體會,體會都不容易,怎麼能接受?所以這個毛病、習氣就常常發。
學佛這樁事情必須得身體力行。前兩天因為過年,供養三寶,就順便提一提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天台大師教給我們真供養,怎麼樣叫供養佛?依教奉行,這叫供養佛,不在乎你拿這些物質、金錢,不在這個。佛菩薩怎樣教我,我怎樣去做,這叫真正供養佛。在你解行當中有了悟處,你得到受用了,得到受用在佛門裡面講得到法喜,你煩惱輕了,法喜出來。就像孔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法喜,是從內心裡面的喜悅出來,它不是外面的。這就是我們講學習的心得,真有心得,這叫供養法。
什麼叫真正供養僧?供養僧就是跟一切大眾都能和睦相處。為什麼能和睦相處?現在雖然不是你親證的境界,我們對佛有決定的信仰、尊重,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諸佛如來是佛,你是佛,我是佛,我們大家統統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沒說錯。只不過我們現在這個佛,六道裡面這些諸佛,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佛在《華嚴》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來是佛。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在佛法裡面講叫自性,自性本善。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障礙?沒有,沒障礙自性,也沒有障礙外面的境界。這到底是回什麼事?我們現在逐步搞清楚了,所謂妄想分別執著只不過是個錯誤的抽象概念。我們把這個錯誤抽象概念以為是真實,不肯放下,錯在這裡。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他放下了,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徹底放下,放下就是。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沒有這個能力是煩惱習氣太重,我們被染污的時間太長,很想放下,放不下。佛很慈悲,他有方便門,他教我們可以慢慢放下,一天放一點、一天放一點,慢慢的放,這個比較容易。先放執著,不要執著,再放分別,真能做到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分別執著的念頭輕了就得受用,這叫漸悟;像世尊、惠能大師,那叫頓悟,頓悟是上上根人。從上中下三根都是用漸悟,上根漸悟速度快,下根進度慢。像我學佛,算是個用功的人,我今天學了五十六年了,五十六年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你要問我功夫怎樣?我老實告訴你,像不見世間過,這個功夫我做到了,再高的我沒有做到,這個做到了。做到心裡快樂,每個人都是好人。他做了壞事,做壞事也是好人,為什麼?本性本善。為什麼會做壞事?我們明瞭一念不覺,那是習性,不是本性,這要搞清楚。
在從前,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我們會受他影響,他做壞事我們很氣憤,他做好事我們很歡喜。喜怒哀樂愛惡欲叫七情,我們受外面境界影響生七情五欲,這個很痛苦,七情五欲起來就是造業。現在我們明白、清楚了,人家好,我們讚歎;不好,不讚歎,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供養,不讚歎。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佛法裡頭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因為沒有決定的善惡、是非,看你用什麼眼光去看。你會看,你用善心看,壞人是善人、惡事是好事,它不是固定的!
為什麼壞人是好人,壞事是好事?我在講經裡面講得很多,我聽到、我看到,我得的受用是正面的。我見到一個壞人,想一想,我不會想他的壞,我想我有沒有那種壞習氣?有,要改;沒有,要勉勵自己,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看到不善的事,亦復如是,所以他對我有好處,他是我的一面鏡子。自己看自己的過失看不到,太難了!人家是我們一面鏡子,他是善,做的好事,我們要跟他學習,我要有,我保持;我沒有,跟他學習。看到他做得不對,我反省,我有沒有他這樣過失?有,要改;沒有,希望自己不要犯他這個過失。兩個對我都好,都是我的好老師,所以我尊敬他,我會供養他,道理在此地。一定要學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學到心平氣和。只有用真誠才能感動人,真誠才能夠化解衝突,才能夠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你這樣想法就如法了,這就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能做到這點,就是供養僧。
供養僧是六和敬,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他對我不尊敬,我對他尊敬,這就是對的。他不跟我和,我也不跟他和,錯了,不是他錯,是我錯;他不尊重我,我不尊重他,我錯了,他沒錯。為什麼?他沒有學佛,他不懂這個事實真相。我今天學佛,佛告訴我,我明白了,這叫真供養,希望我們大家要好好認真來學習。
問:第二個問題,請問存心正義,怕大眾受迷惑,而說出那些偽君子的事實真相,這算是講是非嗎?
答:這個問題,看你用什麼心態去講。你的心態是真誠,你不是責備,而且你是教誨、你是誘導,那你是菩薩。你教導這些人,這些人對你是既愛你又敬你,你可以講;如果這些人你跟他說了,他不愛你,不尊重你,也不敬你,而且還有怨恨,那你就不能講。為什麼?口為禍福之門,人跟人結怨,十之八、九都在言語。你自己不知不覺,別人聽到、見到了很不舒服,懷恨在心,這就不好了。這種懷恨,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報復你,會延長到後世,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不是個覺悟的人,你說他迷了,你也沒覺悟;他迷了,你不迷,你才能解決問題;他迷,你也迷,你不能解決問題。怎麼樣是你不迷?你看到別人錯,你沒有一點怨恨心,那你不迷,你就有智慧化解。如果你心裡不高興,把他痛罵一頓,好像你是維持了正義,其實你結了冤仇,人家未必會改過。甚至於你說他壞,他做得更壞,做給你看看,你有什麼辦法?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才對?多讀聖賢書。實際上你能把《弟子規》念透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所以,五千年老祖宗教誨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那就沒有過失。一定要肯定,過失不在外,在自己,你能夠承認這一點,你的福報現前,你的智慧現前。如果你不肯承認,過失是別人,我沒有過失,這就是最大的過失,你要想改過向善非常困難。
問:第三個問題,老法師說護法之間要合作,但我排除萬難,努力為佛法做出了貢獻,幫助許多人受益,卻時時受小人的批評、譏嫌、嫉妒、障礙,心中不平甚矣。
答:你要把你心中不平化解掉,你才真正把護法之間的合作做好;如果還有心中憤憤不平,護法工作你沒做好。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勸你退出護法的圈子。因為知道什麼?我不夠資格護法,我連自己都沒護好,我怎麼能護法!你退出,你不障礙道場,不障礙佛法,那就真的護法。如果在這裡面還有這麼多是非人我的話,你在這裡面是擾亂道場,這不是護法。我跟你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好好的再修行,修到什麼時候心平氣和,你再回到佛門來做護法,你就是真正的好護法。你要曉得,世間,古今中外,連釋迦牟尼佛當時的環境都有,我們在經書裡看到記載,你善心,人家嫉妒、障礙、批評、毀謗,甚至於陷害,多得是!佛都不能避免。六祖惠能大師在中國示現成佛,他所示現的成就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是同樣一個境界,尚且還要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避十五年。我們今天出來沒有人障礙,那你是多大的福報!你的福報超過諸佛如來萬萬倍都不止,你能做得到嗎?你要想到這點,我們心就平了。
諸佛如來到世間,都要受人批評,都要接受諷刺,佛已經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惠能大師為了避免,只有躲避起來。你如果是受不了,有這麼多情形,可以躲起來,學惠能大師,好好的回去念佛。到幾時你有能力承受,別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聽了之後、看到之後,我能夠沒有一點瞋恚心,而且還生感激的心,你可以出來護法了。不生瞋恚怎麼會生感激?感激是感激他消我的業障。他毀謗我,我聽了這個毀謗,自己好好想想有沒有?有,我要改過,他說得對;沒有,不怪他,大概是我過去世的業障,他今天現行在我面前,我的業障報掉、消掉了,我很歡喜,我很感激他。好像我們做學生,我們的功課學到一個時期,他來考試,考試我們通過及格了,對老師感激。你能到這個境界,行,你就可以真正護法;如果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受不了羞辱,甚至於別人對你的陷害你受不了,你趕快退出。
護法我常常講,護法的功德在弘法之上,在過去,護法是哪些人?弘法退休,出來當護法。在古時候,像我這個年齡應該當護法,要退休了;世法裡面,在從前古時候七十歲退休,古人退休叫致仕,致仕就是退休,七十歲。佛法也是一樣,領眾修行、教學到七十歲,七十以後退休當護法,真有功夫!所以僧團裡面真的是六和敬,一團和睦,護法的人本身做到。現在護法幾乎都不是修行、弘法退休下來的人,這就難怪!所以佛法為什麼會衰?為什麼沒有正法道場出現?這個你要曉得。我們在道場無論是職員、義工也要了解,今天佛法衰是有原因的,我們要生悲憫之心,真的要發大慈大悲,不要見怪任何一個人。看到錯誤,首先想到我不能犯這個過失,別人犯這個過失,你不必說,我自己不犯這個過失,久而久之他會改。譬如說他忍不住,對我發一頓脾氣,把我臭罵一頓,我洗耳恭聽,他罵完之後,我跟他深深問一個訊,不必頂禮,深深問訊,謝謝教誨,一句話不說。罵幾次之後,他就不好意思再罵了。
這個人是個好人,你說我的過失我統統接受,我改過,你以後看不到我這個過失,你是我的恩人,你是佛菩薩,問題就化解了!如果說我不服氣,我還要來辯白,愈辯愈黑,兩個人仇恨愈結愈深,永遠不能化解。個人跟個人是這麼樣一回事情,在今天國際上,國家跟國家也是出在這個地方。只要一方面明白、覺悟,有這個誠意,沒有不能化解的。所以有些人問我,現在中東這個麻煩事情,哪個人不希望和平?以色列、巴基斯坦跟伊拉克、美國激烈的這些衝突,打了這麼多年,犧牲多少生命財產,讓這麼大的地區,乃至於全世界人心不安,能不能化解?能!他要來找我,我就有辦法化解,他不找我。只要有誠意,四方面你都去訪問,把這些道理、利害得失講清楚、講明白,哪有不能化解的!不化解問題嚴重,為什麼?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痛苦不是這一生,來生更痛苦。所以,別人嫉妒我沒有問題,我不能嫉妒別人,我嫉妒別人就錯了,別人嫉妒我無所謂。
問:第四個問題,我從小就希望自己是個男生,經過很多的痛苦經歷,通過變性手術,終於成了一個男人。然而這樣的人是不能出家的,而且在我修行過程當中,也許是過去世的冤家,無論我走到哪裡都看到他,使我為之精神崩潰。他下頭有三個問題,我等一類眾生,該如何修學方能證菩提?
答:這個問題這些年來我們講得太多了。我們今天的修行,我在這個世間走過許多國家地區,無論在國內、在國外,說實話,在家同修沒有做到十善業道,出家的同修沒有做到《沙彌律儀》。這在佛法上講,不合標準。我們自己認為是佛弟子,佛不承認,自己受過三皈五戒、菩薩戒,甚至於三壇大戒,佛菩薩不承認,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有自知之明。那應該從哪裡下手?我常講三個根,要從扎根下手,扎根頭一個根是做人,學佛先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成菩薩、成佛,哪有這個道理?佛菩薩是人中最善的人,最完美的人,頭一個學做人。佛是不是這樣教導我們?是的,你看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做到沒有?這做人!怎麼樣孝養父母?怎麼樣奉事師長?我們今天提倡《弟子規》,《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做到了,孝養父母跟奉事師長你就做到了。
然後再繼續看後面,「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真正落實,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落實在《感應篇》;第三個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這樣你才有個入佛門的基礎,你有這個條件就可以做佛的弟子。然後才能夠「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弟子。這句話裡面是在家佛弟子、出家佛弟子都包括在裡頭,受持三皈是在家佛弟子,具足眾戒就包括出家的佛弟子。所以,它的基礎是三個根,我們今天講得很明白,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沒有這三個根,你受持三皈是假的,我們給你一個皈依證,你很高興,那個皈依證佛菩薩不承認,護法神不承認。如果你真的做到,你皈依三寶,依教奉行,沒有受過三皈,也沒有受過五戒、菩薩戒,佛菩薩承認,護法神承認。
所以你要曉得,佛門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是五十六年前我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老人家教我要真幹,譬如說五戒,你做到一條,你就真的得了一條戒。真的不殺生,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傷害的念頭,不殺生這條戒清淨了,你真得到。不偷盜,對一切眾生他所擁有的一些財物,絕對沒有絲毫想佔便宜的念頭,不偷盜這個戒得到了。不一定在形式上。受了,看到人家東西,心裡還是想佔點便宜,你還有盜心。你起心動念,你想擁為己有,你還有行動,不但犯了偷盜,又犯了偷盜戒,果報戒經裡頭都有。你能相信,你能接受嗎?你看看之後,你才曉得那個事情的嚴重性,然後才曉得持戒功德無比殊勝,為什麼不去學?
佛法重實質,這句話我第二次聽到的,是頭一次跟新加坡納丹總統見面,那個時候他還不是總統,他在競選。在競選當中,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吃飯,我跟他坐在同一個桌子上,他看到我,我們很有緣,見面都很歡喜。他告訴我,他是印度教,他是印度人,他說我這一生當中對佛教最尊敬,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了這個話,我都寒毛直豎,因為從章嘉大師講過之後,再也沒有聽到有人跟我講這個話。沒想到他能說,我覺得他是內行,他不外行,很難得!所以修行你要重實質,不在乎形式。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也是佛!你不要退心,不要沮喪,你要相信佛這個話,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妄想是很難放的,從執著,什麼都不要執著。不執著的人能夠尊重別人的意見,別人意見錯誤的,我們也不必去辯駁。如果不是大錯,小小錯誤沒關係,重大錯誤,要很慈悲、很婉轉的給他解說。這裡頭給他解說,對他尊重、對他恭敬,他就能接受;如果用批評的態度,人家愛面子,明知道錯了他也不接受,這往往有之,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一定委曲一點,多尊重別人一點,問題就化解了。所以你要曉得,解決問題真的是在自己,不在對方。只要自己做得很謙虛、很恭敬、很小心、很謹慎,你就得到別人的尊重,只要他尊重你,他就能聽你的。
問:第二個問題,我等不男之人,如何能在一生之內消清宿業轉身為男子,出家為僧?
答:這個不必這樣執著,能出家是個緣分,你縱然今天真的出家為僧,剛才我講了,《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你真能做得到嗎?如果做不到,還是在家學佛好。為什麼?你做不到你把佛法形象破壞了。你出家為僧幹什麼?來破壞佛教,不是成就佛教的。所以一定要知道,在家學佛學好了再出家。自己修行真的有了成就,有能力弘法利生,有能力護持正法,你再出家,那有大功德。還是要把自己修好,不要重視這些形式問題。
問:第三,佛陀曾說有《佛說轉女身經》,應如何讀誦受持,印證佛法?
答:這個你也不要重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成佛了,這個要知道。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即身成佛。不是成普通的佛,是成就無比殊勝的佛果,這個要知道。何必計較這些形式?希望你從這個地方真正覺悟過來。
問:底下第五個問題,請問參加精進佛七,應如何以這句佛號真正降伏煩惱,不受周邊環境影響?
答:這些事情你參加佛七的時候,主七師會教你。但是真正精進佛七的道場很少,現在我們曉得的,國內東北長春百國興隆寺,那邊有常年精進佛七。我聽說好像有三個念佛堂,有一個是精進佛七念佛堂,你到那邊去,那邊的和尚會教你。
問:底下一個問題,老法師說剛出家者必須修福,沒有資格進念佛堂或講堂聽經。但不是長時期的聽經、念佛,作務很多,對剛出家者而言,又很難把心安定下來,請老法師開示。
答:這是古時候的制度,古時候叢林寺院住眾,少都有二、三百人,多的二、三千人,大道場!這樣的大道場都是建築在山林之中,人跡罕至。那麼多人生活在一起,工作量很大,沒有做義工的,工作都是出家人做,誰做?新來的人做。最初是開山的人自己做,到道場建立之後,有新出家的,新出家的做,培福!要不然誰做工作?總不能到外面去雇義工,沒這個道理。期限是五年,叫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五年學出家人的生活。五年為常住服務,就是說你要想進入這個地方,將來在這個地方剃度出家,你先在這個地方做五年義工,為常住服務,這叫修福。然後五年之後,你出家是享福,有別人照顧你,新的人又來了,這是很有道理的。這個規矩好!不是一進來就有很多人來侍候你,哪有那麼大的福報?釋迦牟尼佛都沒有,這個要懂得。五年的時間,彼此都認識了,你了解常住,常住也認識你,大家能夠相處、能夠共修,這才能出家。否則的話,一剃度,過了幾天意見不合,天天在那裡鬧是非,你不就把和合僧團破壞掉了嗎?。
佛家這個制度好,五年等於說做義工觀察,常住觀察你,你也觀察常住。你對這個道場,對道場裡面的方丈、執事,對道場大眾同修,你喜不喜歡?如果不喜歡,可以到別的地方去,任你去選擇。佛法是講緣分,沒有緣在一起就容易起衝突;有緣人在一塊歡歡喜喜,在一塊共修互相照顧,成就道業,這叫道場。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我雖然出家沒有在道場裡面做五年的義工,但是出家之後還是在道場裡面擔任工作。道場分配我什麼工作?掃地。我在台北臨濟寺出家的,臨濟寺前面有塊空地很大,都種的大樹。那塊地方是分配了三個人,都是剛剛出家的三個人,每天早晨掃那塊地,大概要掃一個小時掃乾淨。每個人都分的有工作做,不是有義工,不是雇人,所有的工作,連廚房裡煮飯都是要自己做。古時候這個制度好,分配工作通常都是做一年,一年之後可以換工作,再分配另外一個工作給你做。一般是五年,五年之後你才可以受戒,剃度之後不受戒,做義工。
問:底下一個問題,請問精進佛七中,會遇到什麼境界?第八個問題,請問精進佛七中應如何調整身體?
答:這個我都不答覆你,希望你到精進念佛堂,念佛堂的堂主統統會告訴你,應該注意哪些地方,你去參加精進佛七。精進佛七是比較辛苦,你心裡要有準備,因為什麼?譬如七天,幾乎七天七夜不睡覺、不說話的,都是止語。精進佛七一定是止語、不說話,不跟外界接觸,一心念佛。規矩、細節,念佛堂統統有規定,在進去之先就教導你。
問:下面一個問題,玄天上帝為道家神明;北辰菩薩為佛密提及之菩薩,在日本可說是家喻戶曉。請問這兩尊聖人是否有可能是同一個菩薩的示現?
答:這個問題,從理上講講得通,從事上講,沒有人給我們做證明。到什麼時候你完全了解?大概到阿羅漢就能了解,希望你認真修行。怎麼樣修成阿羅漢?把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執著統統放下,就證阿羅漢果。《華嚴經》上所講的執著,就是大乘經教裡頭常講的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統統放下,六道的業因就沒有了。六道的因沒有了,六道的果當然沒有,那就是永嘉大師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的果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裡面去住,這些事情你就全明白,全了解了。
問:下一個問題,弟子身體非常虛弱,身上有仙家眾生,且要求出馬,弟子一概拒絕。六年來遍訪中西醫均不見效,且愈來愈重,我一直發願誦經、念佛超度眾生,但效果也不佳。請問應該如何超薦他們?使我免除痛苦。
答:我不知道你的姓名,以及你現在的住址,生活狀況,因為你是網路上提來的。如果你是在國內,我希望你發個願,到百國興隆寺去打十個佛七,不要打精進佛七,就是一般佛七。去打十個佛七,你這個問題應當可以化解,能夠解決得了。
問:末後一個問題,請問點香疤的制度並非佛所流傳下來,能否請法師廢除此制度?
答:這個制度是祖師建立的,我要廢除會遭我們佛門最大的忌諱,我就變成大家的公敵了。所以這個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這個事情要請求佛教會,在中國是國家佛教協會,你提出來,它會邀請國內一些高僧大德,共同來開會議定要不要廢止,是這麼個事情。中國祖師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不是佛定的,中國祖師這樣做用意很深,用意非常好。佛在經教裡面講了很多次,菩薩為一切眾生捨身,像燃香、燃指、燃臂,來供養佛菩薩,來布施一切眾生,這個佛在經上講很多。我們只有十個指頭,只有兩個手,幫助眾生是要靠手臂的,兩個手還要把它燒掉,你怎麼能夠幫助眾生?觀世音菩薩幫助眾生嫌兩個手不夠,現什麼?現千手千眼。我們只有這一點,還要把它燒掉嗎?你要曉得,佛說這個用意不是叫你真的燒掉,意思就是現在所說的「捨己為人」,是這個意思。
我們中國這些祖師大德體會得很深,所以在家居士在手臂上燃香,出家在頭頂上燃香。燃香用意在哪裡?讓你天天一摸頭摸到香疤,我已經發願捨己為人。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用意在這裡。看到香疤、摸到香疤,我曾經發願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我要有自私自利,要有佔別人的便宜,要有損害別人的心,與我的發願完全相違背,是這麼個意思。這個用意好!燃香的時候痛不痛?不痛,你去燃一下你就曉得。可是對自己,提醒自己是一生的事情。沒有人提醒你,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個教育意義就很深!你時時刻刻能警覺得到,不燃也可以,這是形式,老師給我們講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頭上燃得再多,把滿頭都燃滿了,還是自私自利,還是不守戒律,那有什麼用?沒用處!你真正懂得了,我們在台灣受戒,傳戒師給我們說,燃三炷香夠了,可以了,讓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就行了。在過去是燃十二炷香,台灣這些法師他就懂得這個道理,三炷香就可以了。這是我們了解祖師這麼做法的用意。
下面是中國同修的提問,一共有十九個問題。
問:第一個問題,吃肉的時候,心裡默念「三皈依」、「往生淨食咒」,這樣對動物有超度的作用嗎?
答:你修行真有功夫,行,有超度作用。如果自己都超度不了自己,你怎麼能超度別人?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古時候,超度在佛門裡面興起很晚,佛教傳到中國來是教育,寺院確實是學校。當時是兩個工作,一個是翻譯經典,就是譯經院,第二個,培養弘法人才,指導大眾依教修行,所以它是純粹的教育。至於超度事情是很晚,在古時候這個超度事情真的都是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他們行!普通人沒有這個能力,不是依照儀規念念就可以,眾生就得度了,這個道理要懂。古人筆記小說裡記載就很多。凡夫僧,我們修行沒有證果的,但是戒律持得很嚴的,鬼神也尊重你。你依照儀規如法的來做超度的佛事,雖然沒有那些修行證果的人效果大,他也得點小利益。這就是誠則靈,如果你沒有誠意就不靈。
我們在古人筆記小說裡頭,我曾經看到一個故事,我記不清楚在哪個書上看到的,好像流傳很多。明朝戚繼光,這是個將軍,他是虔誠佛教徒,每天都念《金剛經》。有一次他的部下一個小兵過世了,託夢給他,請他念《金剛經》給他迴向。當然他也很歡喜,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他知道這個士兵過世沒多久,就給他念《金剛經》。大概念到一半,侍奉他的人端了茶來給他,就是看到端茶來給他,他就搖一個手,就搖搖手,也沒有說話,還是念他的經,搖搖手。那天晚上鬼又來託夢,他說將軍我很感謝你,你念的《金剛經》我只得到一半。他說為什麼?因為當中有個「不用」,他說下面就沒有了,下面就得不到。他搖手是不用的意思,沒有說出話來,可是意念裡面有,底下效果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所謂誠則靈,誠是什麼?不起一個妄念。你一部經念下去之後,一個妄念都沒有,他能得受用。
所以我們今天家裡有老人過世,請法師們來誦經、來拜懺,來做佛事,有沒有效果?很難講。要怎樣才能收到效果?自己家的人跟法師一起做,我們不會做,讓法師帶領做。自己有真誠心,法師領導,我們跟他念,我們念這堂佛事沒有一個雜念,有效。所以你請幾個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