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印象派」,他們共同觀點是,反對依賴視覺及科學分析的光影印象,強調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支離破碎的外光色彩,主張重新回歸作者的主觀感情,並恢復到事物的「實在性」,重視形體和構成形狀的基本元素──線條、色塊、體積與面積,可說是對形體結構問題的回歸,對表面設計、色彩內涵及裝飾性的重視,以及對表現性變形的自覺運用。
後印象派將形式主義藝術發揮到極致,幾乎不顧任何題材和內容。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更加強調構成關係,認為藝術形象是有別於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表現出「主觀化的客觀」。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不是片面追求光影變化,而是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來表達畫家對人類內心的主觀情感。
後印象主義一詞是用來描述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和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等代表的一群畫家以及畫風。「後印象派」一詞是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 Fry,1866-1934)在1911年所提出,換句話說,他們是過世後才被冠上「後印象主義」這個名詞。幾十年來,法國人並沒有將這三個人和印象主義加以區別,只是近期才用這一術語把他們和那些主要名家區分開來。
雖然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和印象派畫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後印象主義」仍是一個方便的術語用來形容塞尚、梵谷和高更這三位畫家,而且他們也確實與印象派的畫家有不同之處。屬於後期印象派的重要畫家還有羅特列克﹝Toulouse Lautrec﹞和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點描派﹝Pointillism﹞的畫家秀拉﹝Georges Seurat﹞也可歸類於後期印象派。
後期印象派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藝術與其他各種「主義」的源頭:塞尚重理念,注重結構,注意畫面的建築美。高更、梵谷更重視感情表現,強調色調的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意義,對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以塞尚而言,一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他成為後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
本期所要介紹的是典藏於芝加哥藝術學院1893年塞尚的《一籃蘋果》,塞尚曾言:「我要用蘋果來征服巴黎!」,塞尚在靜物畫的表現形式可能是最優秀的一位。新古典主義所主導的藝術理論和邏輯位階而論,靜物畫的定位只是入門類型作畫技術,畫得再好,頂多被歸類「畫匠」罷了,靜物畫得極好的大師,常把靜物安插在位階較高主題當陪襯。塞尚卻罕見地一再畫靜物,他認為無論是蘋果、碗盆或是門窗,都有其靈性,他的使命不在於畫出靜物的外在特徵,也不僅止於個人觀察的感受,而是透過不斷的嘗試,畫出實體感,接近它們存在的主體性,而非人的感受。
如果我們就近仔細觀察《一籃蘋果》這幅作品,便發現這幅畫不怎麼穩定,充斥矛盾的結構。或許桌面不平整的關係,玻璃瓶微微歪向左邊,倚在用磚塊墊起來的籃子。籃子裡的蘋果撒了出來,散在一張鋪著零亂白布的桌上。仔細看這張桌子,桌板似乎由右往左、由後往前傾斜,較寬的右邊桌面有棱有角,左邊前面卻特意模糊化,左側後方則短了一截。桌上唯一平穩擺著的是一碟麵包卷(或餅乾)。但層層疊起的下層麵包卷來看,大約是與觀者的視線平行或稍低的位置;但從最上面兩塊麵包,甚或整個桌面來看,卻是高處俯視的角度又可以看到桌子的側面。
因此可以了解塞尚在繪畫中完全置自然主題於不顧,只強調、突顯他的視覺作用,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物體的大小結構。這種角度的多樣性和角度的重要性是以立體主義為基礎的。塞尚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空間,他完全擺脫了傳統的透視法,為不平整的獨特結構選擇不尋常的角度,把我們引入這創造出來的現實和邏輯中。
這些既相近又迥然不同的東西,卻產生了耐人尋味的整體感。而與白色桌布形成對比的水果所展現的豐富色彩,整幅畫面帶著嶄新的結構含義,也許是種模糊費解的抽象的含義,卻在表現靜物上,更具客觀性。
塞尚按照自己的繪畫方法創造了「反透視法」,帶領著觀賞者受到所畫的靜物與人的吸引,讓觀賞者離開既定的印象;如此,觀賞者目光自然被吸引到畫中的多個不同物體上。畫面上白桌布上熠熠生輝的橘子和蘋果,一下子進入觀看者的眼簾,盤子、水果盆、酒瓶反而成為次要的存在了。
下週我們將持續介紹有關塞尚的作品,歡迎大家的收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