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3 樟腦戰爭

台灣故事館

2022-07-0300:17:51

Available Platforms

樟樹早期粗分為兩類,一為香樟(本樟、油樟、陰陽樟、栳樟),可以熬腦,一為臭樟(牛樟、大葉樟),作船材器具。樟腦油經過不同溫度的分餾,可以分出樟腦及其他成分,作為各種不同的用途。
樟腦可以作為工業用、香料用及醫藥用。工業用來製造賽璐珞原料及作為無煙火藥的配料。香料用是作為印度燒香料等,醫藥用是作為防蟲消毒用,藥水製造用等。賽璐珞是一種合成塑膠,廣泛用於電影膠捲、紐扣等民生及戰爭用品製造原料,也使台灣成為樟腦王國。
 
台灣的特產樟腦一個重要的特產,明鄭時期,就有很多人入山區開墾。鄭芝龍外銷日本的清單裡面,就寫過樟腦。
清朝統一台灣以後,曾經一度禁止人們進入原住民的地方開墾,禁止砍伐樟木。康熙59年(1720年)曾經逮到私自進入山地熬煮樟腦的人,有一百多人。但是民間還有人私下在熬煮。
到了雍正年間,閩浙總督奏准在台灣建一個造船廠,給台灣與澎湖的水師用,於是開始在南北二路,採伐大木頭,當作造戰船的材料。
這時,就須要工匠當頭人,帶領去森林裡找合適的木頭,砍伐木料,運下山來。人們稱之為「匠首」。
這個匠首就利用自己職權,為官方服務的身份,入山砍木頭之外,也代樟腦來獲利。他們帶人到內山去熬製樟腦,獲得巨額的利潤。
 
由於台灣的樟腦品質非常好,所以天津條約後,淡水開港,一些洋商如德紀洋行、怡和洋行等,也來台灣開設據點,採購樟腦。
英商德記洋行就是來台灣採購的一個。依訂下的契約,依每擔八元的價格來收購,用16元的價格賣出,利潤由洋行和台灣道平分。所以無論是洋行還是台灣道兩邊都獲利非常豐盛。
1860年台灣開港,外商慢慢過來以後,樟腦的出口,每年大概有20萬元。
1863年,清朝政府不甘於樟腦的貿易權力外溢,讓外商控制樟腦銷售,所以聽取台灣道的建議,實行樟腦專賣制度。就是由官府辦腦館,向製腦業者直接收購,然後再轉賣給洋行。當然這個就打破了洋行長期壟斷樟腦貿易的局面。所以 馬上招致的外國洋行聯合的反對。
他們通過英國駐安平的領事出面來交涉,可是沒有結果。然後再由英國公使,出面跟北京的總理衙門交涉,都遭到清朝政府的拒絕。隨後,就逐漸從樟腦糾紛升級為戰爭了。
1868年英國商人必麒麟在事先沒有征得許可的情況之下,擅自在台中梧棲開設洋棧,就是一個收納貨物的倉庫。將收購得來的價值6000元的樟腦偷運出口。結果被鹿港官方查獲而扣留了。
於是英國駐打狗(高雄)的領事提出抗議。
台灣兵備道梁元桂回覆說,樟腦屬於官營事業,無論任何人都不得私自販售。
之後必麒麟私自前往梧棲,梁元桂就根據條約的規定發文通緝。必麒麟被圍捕的時候,抗拒,開了槍,並且潛逃到淡水。當時,台灣又接連發生好幾起的宗教的教案,也就是民間與基督教教會的衝突,艋舺的英國商人因為租洋行發生衝突,一時間,中英衝突四起。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