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有個鐵花村,是為了紀念胡適的父親/胡鐵花。鐵花村在舊火車站,原住民歌手常常在那裡駐唱,夏夜晚風,在那廣場上喝一杯冰透的啤酒,聽到原住民唱起古調,那真是人生的幸福。
可回想起來,這些卻是另一個地方的原住民的死亡換來的。那就是牡丹社事件。
是牡丹社的犧牲,讓清朝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台灣辦理海防,才有後來的「開山撫蕃」政策,也才有胡鐵花派來台東當地方官。而後胡適還在台東度過他的童年。這個故事,得從沈葆楨說起。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軍藉牡丹社事件侵臺,清廷於四月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所有福建鎮、道等官統歸節制,江蘇、廣東輪船准其調遣。
五月初八日,沈葆楨派福建布政使潘霨,臺灣道夏獻綸及洋將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斯恭塞格(De Segonzac)等赴琅穚會晤西鄉從道,商議退兵之事。然而西鄉從道卻一味推諉,以此事須由柳原前光做主,不肯撤兵。於是沈葆楨積極調兵設防,以備一戰,
前署鎮曾元福組訓南北鄉團,以資保衛,並招募壯勇五百名,交由在臺灣的前煙臺稅務司薄朗(Brown)訓練成洋鎗隊,行營無定。沈葆楨又以臺地班兵惰窳性成,募勇訓練無素,擬請南北洋大臣借撥洋鎗隊協助臺防。但此時直隸軍力不足,幾輔重地,必須留備緩急,南洋槍隊無多,亦難酌撥,李鴻章乃奏派向習西洋槍砲,訓練有年的徐州武毅軍十三營赴臺支援臺防。清廷遂令「唐定奎統帶所部六千五百人,由徐州拔赴瓜州口,分起航海赴臺,聽候沈葆楨調遣」。此時先後增援臺灣防務的兵力,已達一萬多人,並佈防臺灣南北二路。
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10月31日,中、日簽訂北京專約,日本自臺灣撤兵。沈葆楨負責辦理臺灣善後措施,將洋務近代化建設引入,並謂「此次善後,與往時不同,臺地之所謂善後,即臺地之所謂創始也。善後難,以創始為善後則尤難」。經由沈氏的建議與提出新的海權觀念:
1.沈葆楨以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實關全中國海疆之局的樞紐,以海洋意識來看臺灣的軍事防務重要。
2.沈葆楨的海權思想由傳統的官吏走向海防前線,實地在臺灣經營洋 務,因此他的思想獲得清朝重視。
清廷對臺灣海防地位的有了重新認識,將臺灣納入整個洋務運動體系,並得以和中國內地同步發展;乃令沈葆楨「妥為經畫,以善將來」。從沈葆楨先前對臺灣籌防的保臺四事,以及抵臺後主張設防、開禁等項來看,他的觀念及主張,揭開了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沈葆楨是很有現代觀念的人,他使用法國專家日意格當顧問,聘請德國人當專家,建設現代化的武器、依地形建台南、台北府、澎湖的炮台,改變行政結構,變成兩府八縣,籌建海底電報線,建造炮局,還買歐式鐵船,這些觀念,多麼先進。如果清朝現代化依此而行,而不是清朝那些親王的阻止,清朝的國力不會如此不堪一擊。
中興大臣,清朝是有的,但未受重用。這才是問題所在。
我們都說日本明治維新多厲害,事實上,中國有好幾次明治維新的機會,有深具遠見與知識的大臣,可惜,大清朝廷沒有聽他們的。這些南方大臣:福建、兩江、廣東、山東等,都有好計劃,但未曾實現。可惜了時代的機會。
一個國家會失敗,主因是未掌握時機,特別是面對挑戰時,作出回應的時機。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