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鴉片戰爭、清法戰爭,清廷已認知到台灣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1885年,清朝將台灣提升層級,設為一個行省,劉銘傳以福建巡撫兼首任台灣巡撫。
劉銘傳沒有猶豫,他在來台之前,對如何建設台灣已胸有成竹,他認為海防與現代化建設是兩大綱領,於是擬定防備、練兵、清賦、理蕃四大政策。他雖然沒有「現代化」這樣的提法,但他的改革思路與政策作為完完全全是現代化觀念的實踐。
清理田賦,可以知道土地資源有多少,稅收有多少。理蕃,可以讓漢族居民與山上先住民族和平相處,避免內耗,好好利用山地資源。練兵與防備都是為了應付外來侵略。如果清朝可以走上這樣的道路,厲行改革,清朝早就實現「明治維新」了。
劉銘傳首先利用列強的矛盾,向德國買新式大砲,設在基隆、淡水、台南等地,請德國人擔任顧問,指導砲兵射擊,並進行軍隊現代化訓練。為了避免武器倚賴外國列強,他在北門外設立台北機器局,興辦起軍火工業,設軍械所製造武器,設火藥總局製造彈藥,在基隆淡水設水雷局,保護海港。這種自立自強的決心與執行力是過去清朝官員未曾有的。
為了管理台灣山地,他在大嵙崁(今之桃園大溪)設立撫墾總局。有清一代,「蕃人」一直被視為化外之地,日本在牡丹社事件中敢於直接攻擊,就是認為清朝管不著「蕃人」,他們要自己出手來報復。劉銘傳等於是把主權收回管理。他不僅用武力去鎮壓發生衝突的地方,更在台北設立「蕃學堂」,請原本有衝突的部落首領和主要頭目派他的兒子到蕃學堂上課,供應膳宿,學習算術.漢文、官話、台語、禮儀等。這對增進了解、化解雙方誤會有很好的作用。
在教育現代化方面,劉銘傳也不遺餘力。1885年,在台北大稻埕的六館街(今之永昌街)開設「西學堂」,教育英語、法文、地理、歷史、數學理科、測量繪圖等新學問。這是採用歐式教育,培養從事「洋務」人材。
1886年在大稻埕設立「電報學堂」。
1888年在台北新建考棚,改革考場的弊病。
在交通通訊的現代化方面,他做了更多。
他鋪設從基隆至新竹的縱貫鐵路,建設了全中國第一條官辦民營的載客鐵路。他是第一個做「官辦民營」企業的官員。他向民間募集資金,再把鐵路交由民間經營。鐵路在1887年動工,以大稻埕為中心,計劃從基隆建到台南,打通台灣西部的運輸命脈。兩年後,他做到了從台北到松山通車。當時的火車頭叫「騰雲一號」,由德國製造,堅固耐用,原本行駛於上海與吳淞之間,但遭居民反對,只好拆下來運到台灣,變成全中國第一條通車的鐵路。
這輛臺灣第一個火車頭,目前還陳列在台北新公園裡,而當初為打造各種火車零件而設的鍛鐵機器,現在仍保存在鐵路局的台北中崙修車工廠裡,成為對劉銘傳永恆的紀念。
1891年台北至基隆段也通車,全長32公里,其中穿越獅球嶺的隧道全長573公尺,工程非常艱巨,1893年延伸到新竹。
這中間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黃金」插曲,不知道算不算是劉銘傳建設台灣的意外禮物。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