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29: 你會寫「筆記的筆記」嗎?談資訊整理心法

星箭廣播

2019-10-2901:35:04
Comments

你如何整理各種資訊?你會為自己的筆記編輯目錄嗎?這次我們邀請到特別來賓、三創育成基金會駐點創業家林宜儒(Lawrence)來跟大家分享他整理資訊方法在不同時期的演進,以及過程中所做的思考。

本集節目中,Lawrence 將自己對於資訊整理的需求區分為四大面向:

  1. 學習、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強,所以跟如何閱讀、寫筆記、如何歸納和應用有關
  2. 對於工作和生活的記錄、回顧與檢討
  3. 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對他而言就是管理、溝通、團隊合作,以及如何規劃、追蹤進度有關
  4. 跟技術有關的,像是程式碼寫作技巧、常用的程式碼片段的整理、快速搭建新的專案的樣板、各種檢查清單等(這個部分或許未來有機會可以再深入談)

首先,Lawrence 回顧了自己在學生時期的方法,一開始他在乎的是「如何保留資料」——他表示,自己從有數位相機以來的照片都保存至今,甚至連小時候當衛生股長的工作分配資料都有存檔!上了大學後的 Lawrence 持續以嚴謹的方式分類各種資料,例如學校的作業、教授給的上課資料等等,但也在這個時候,Google 推出的「Google Desktop」(Google 桌面)軟體讓他發現一個新概念:搜尋勝過分類,另一項 Web 2.0 時期的產品「Delicious」網路書籤服務則讓他接觸了「social tagging」概念,了解到「資料的資料」,也就是 meta data 對於整理資訊的重要性。

到了雲端時期,他愛上了 Evernote 這個筆記服務,還成為付費用戶,但卻又在累積超過 2,500 份筆記之後斷然放棄這項他認為秉持「加法哲學」的產品,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他後來更在乎資料的「通用性/可攜性」?當 Lawrence 不斷探索各種數位化方法/工具的同時,也不忘回過頭來使用手寫筆記,而且是大量、持續地寫,這樣看似與趨勢背道而馳的做法,其實後背也有他的考量。

另外,為了避免辛苦整理的筆記、資料不容易被找到,Lawrence 還介紹一項做法:為筆記編輯目錄,也就是寫「筆記的筆記」。除了分享資料整理的心法之外,他也分享了各種實用的技巧,有些是增進工作效率,有些則是有助於維護自己的工具組合,例如要如何管理自己的三台電腦、維護電腦的軟體環境。

每個人習慣的方法不同,適用的情境也不相同,Lawrence 分享的做法未必就是你的最佳解,但他在摸索整理資訊的過程中所做的思考,或許非常值得你借鏡。

假如你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訂閱《星箭廣播》、在 iTunes 留下評價(或是寫信給我們),同時也別忘了來我們的部落格看看,或是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如果你想要聽更多節目,可以參考我們推薦的節目,或是你想教朋友怎麼收聽 podcast,我們也有寫一篇文章。

以下是我們在本集提到的連結:

  • 《星箭廣播》15 集 — — API:沒有圖形的介面
  • Google Desktop(Google 桌面)
  • Delicious
  • Social Tagging(社會性標記)
  • Folksonomy(分眾分類法)
  • 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體智慧)
  • 社交書籤
  • Metadata(後設資料)
  • Bus factor(巴士因子)
  • Evernote
  • DEVONthink
    • DEVONthink (一)初步認識
    • 界面重新設計、中文支援更佳,DEVONthink 即將迎來 3.0 更新
  • Google Reader
  • Instapaper
  • Pocket
  • 電腦玩物
  • Lifehacker
  • Homebrew
  • TextExpander
  • 更改 Mac 上「鍵盤」的「文字」偏好設定
  • 在 iPhone 上以替代文字儲存按鍵組合
  • Flycut
  • Zapier
  • Hazel
    • Hazel:自動整理,讓你的 Mac 井井有條
  • Keyboard Maestro
    • Keyboard Maestro 入門指南
  • 海總理
    • 小海嚴寫
  • 《原則》
  • 1Password

Special Guest: Lawrence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