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略論 4上士道6毗婆舍那49(p312-318

john lee的朗讀(佛法)

2022-08-0500:18:09
Comments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八、於名言中安立為有,須是任何正量都不違害。

是故,於名言中安立為有,雖不須以實性理智成立,然須名言量與理智量皆 不違害。《六十正理論釋》云:近取蘊為無常等四,皆於世俗中有,故執彼四觀 待世俗並非顛倒;蘊為常等四者,於世俗中亦無,故執彼四觀待世俗則成顛倒。 《入中論》云:「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彼所立自性等,及立幻化陽燄等,此於世間亦非有。」此說外道遍計我、勝性等,與執幻化象馬等境,彼等於名言中亦無, 是故有說「應成派中,僅於錯亂心前有者安立為世俗有」,此為無義之談;其餘 大中觀師亦不如此承許。


《入中論》說心、境有無相等,亦非總說有、無,而說 彼二自性有、無。 當安立一法為名言有時,雖然那不見得要被通達實性的理智所成立,但必須 不被名言量與理智量所違害。


對此,《六十正理論釋》說:近取蘊為無常、苦、 空、無我的這四法,在世俗中是存在的,所以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執取這四法並 非顛倒,因為這些認知不會被任何的正量所違害;相反的,蘊為常、樂、淨、我 的這四者,在世俗中並不存在,所以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妄執這四者則成顛倒, 因為它會被其他的正量所違害。 《入中論》說:不論無知的外道所捏造的常、一、自主的我及勝性,或世人 將魔術師所變現的幻化象馬當成真的象馬、將陽燄看成水等,這些境在名言中都 不存在。


由此可知,過去有些論師認為:「應成派中,只要是在錯亂知前存在的 法,皆能安立為世俗有。」那種言論只是無稽之談,毫無意義可言;況且,不僅 月稱論師,其餘的大中觀師也沒有人如此承許。平時,所謂的「錯亂知」,是指對於顯現境產生錯亂的一種認知;然而,在此所提到的錯亂知,則是指對於趨入 境(主要的境)產生了錯亂,一般又稱為「顛倒知」。 《入中論》說:心和境的有、無是相等的。這當中的「有、無」,不是指一 般的有、無,而是指有、無自性:當心和境其中一者是有自性時,另外一者也應 該是有自性;當其中一者是無自性時,另外一者也應該是無自性。


九、雖唯名言力所安立,但非遮止是正量成立等。

是故,於名言中安立有者,雖皆是以名言之力安立為有,然不承許彼所安立 皆於名言中有。雖許唯是名言力所安立,然其「唯」字,非遮「有境名言以外之 義」及「所立義由正量成立」。若覺名言力所安立猶嫌不足,於此之外尋求所立 之義,於獲得時安立為有,若無所得則立為無;然於此宗不許彼義,而許以彼尋 求若能獲得,即為諦實成立,故名言中亦不承許如此思擇能有所得。觀察真實性 之界限與否亦由此而安立,故若是由自相所成,則見非以有境名言力所安立,是 彼義由自體而有,是故於名言中亦不許由自性、自相、自體而有。廣義已於他處 說訖。 應成派主張:一法是否存在,關鍵在於能否以名言將它安立為有,但這並不代表任何名言所安立的境都是存在的,因為能將一法安立為有的「名言」,必須 是正確的名言。例如:「描述瓶子的聲音」與「執著瓶子的分別心」都能安立瓶 子,所以對於瓶子來說,這兩者都是正確的名言;但由於無法以這兩種名言來安 立柱子,因此對於柱子而言,這兩者都是顛倒的名言。簡而言之:藉由正確的名 言才能安立存在的境;顛倒的名言所安立的境是不存在的。


當應成派說「諸法唯由名言安立」、「諸法唯由分別假立」時,並不是指僅 有能安立境的能詮聲與分別心,其餘的法都不存在,所以當中的「唯」字並不是 要遮止「能詮聲與分別心以外的境」;此外,即使「諸法唯由名言安立、唯由分 別假立」,但所安立的境還是必須被正量成立,因此「唯」字也不是要否定「名 言安立的境須由正量成立」。 應成派認為:諸法是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唯由能詮聲與分別心在施 設處上安立而成,這也是判定諸法存在與否的標準;一旦超出這個準則,想要透 過觀察、思擇的方式在境上去尋求某一法,最終是無法找到的,因為那與諸法存 在的狀態剛好相反。


以瓶子為例,瓶子是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透由「描述瓶子的聲音」與「執著瓶子的分別心」而安立的,這正是瓶子存在的狀態;但當我們想進一步 分析「何謂瓶子」而在境上去尋找時,會發現瓶口不是瓶子、瓶身與瓶底也不是 瓶子、瓶子的所有支分都不是瓶子,總之,最終無法在瓶子所在之處找到瓶子。 然而,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師卻認為:雖然諸法是能詮聲與分別心的境,但還 是必須在境上找到一個真實的事例,才能將其安立為有,否則即是無。對此,應 成派卻認為:假使一法在尋找後,能在境上找到一個真實的事例,就表示那一法 是諦實成立,所以即使在名言中也不承許諸法在觀察後能有所得。因此,應成派 所謂的「諸法唯由名言安立」當中的「唯」字,是要遮止「諸法在尋找後,能在 境上找到一個真實的事例」,也就是否定了「諦實成立」。


總之,以應成派的角度而言,實際上諸法是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唯 由名言假立而成,但在分析諸法時,假使不以此為滿足,反而想在境上找到一個 真實的事例,那其實是在探究諸法有、無自性,而非分辨諸法的有、無;如果最 終能在境上找到一個真實的事例,代表諸法即由自相所成,但是這會違背眾多的 正理,所以應成派在名言中並不承許諸法是由自性、自相、自體所成。這個部分 的內容,宗大師在《廣論》中已詳細地介紹過。


我們可以透由「總統」這個例子來理解上述的道理。最初,一位符合參選資 格的總統候選人,經由全民票選、贏得多數的選票而當選,並在就職典禮上宣誓 之後,他就成了新任的總統。此時,我們不會去探討對方的身體是不是總統,他 的頭、手、腳是不是總統,而是以名言去安立對方是一位總統,並且從那天起, 當我們看到他走到自己的面前時,心中便會現起:「總統走過來了。」或是告訴 其他人:「今天總統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總之,如同我們所安立般, 對方確實也能產生總統的作用。


因此,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對方成為總統的關鍵在於我們的「認知」 我 們是在因緣聚集的情況下,以分別心在對方的蘊體上假立「他是總統」,也就是 「總統」這個特點是我們的心安立上去的;假使這個特點不必由心安立上去,而 是原本就存在於對方的蘊體上,那為何在選舉之前我們面對同一個人時卻不會產 生「他是總統」的想法?以此類推,不論我們周圍的親人、敵人,或是美國、印 度等國家,所有情、器世間都是如此,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去安立的,而不是 在不觀待心的情況下獨立形成的。


事實雖是如此,但由於我們宿生串習實執的緣故,導致在對境時會很自然地認定諸法皆由自方成立,根本不會想到諸法與心的關聯性,進而以錯誤的方式執著諸法,隨後引生貪、瞋。 因此,宗大師在介紹應成派的教義時,會先說明「分別心安立境的道理」, 在了解境的實際情況之後,接著反觀自心對境時的狀態,就能發現自己的心正以 不符合境的方式在執著對境,藉此「認識所破」。


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師由於無法確切掌握「諸法唯由分別假立」的道理,反倒 認為「若是如此承許,便會無法安立補特伽羅或是業果等法」,為了避免這種情 況發生,所以提出「諸法有自相」的觀念,認為諸法的有、無必須在境上尋找。 雖然這種論述不夠完善,但也告訴我們在學習空性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世人 所共許的名言,不可推翻世俗;假使一時無法理解應成派的主張,可以先從自續 派甚至唯識宗的教義著手,等到有了基礎之後,再去學習應成派的教義,這才是 比較妥當的做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