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市》:不起眼的「菜市場」,卻承載了城市的百年變遷

不激不隨

2022-08-0800:57:23

Available Platforms

今年香港書展我們推出的另一本新書是嶺南大學徐頌雯教授寫的《香港街市:日常建築裡的城市脈絡(1842­–1981)》。
 
街市這個說法對內地讀者來說應該很陌生,其實就是菜市場,有點像我小時候去的農貿市場。但香港街市又和菜市場完全不一樣。這次播客就邀請了這本書的編輯Brian和Charlie,還有另一位香港編輯Rachel一起先來閒聊一下我們各自的街市體驗和感受。
 
後半截就是聊書啦,如果不想聽我們前面閒聊的可以直接跳到這個部分(30:38起)。這本書的副標題叫「日常建築裡的城市脈絡」,作者說:每個人的家附近總有一座街市,我們卻容易忽略它的歷史、社會和建築價值。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發現一棟不起眼的日常建築其實承載了一百多年來香港歷史的變遷。它和城市管制思路相關,它和全球建築潮流相關,它和民眾主流情緒相關,總之,它和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鄭炳鴻教授在為這本書寫的推薦語裡將街市稱為「我城最具活力的建築」,他說,街市的發展及演變,當中連繫了幾代人的喜怒哀樂及奮鬥,見證了我城日常生活的改變,亦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及審美觀。所以我們看到這本書的腰封上寫著:街市,城市的縮影,身邊的香港史。
 
你將會聽到:
香港同事們努力說普通話,以及
 
閒聊我們的街市記憶:
[02:35] 香港的街市與內地的菜市場有什麼不同?
[05:08] 街市和圖書館、食肆、服裝店、球場在一棟樓裡?
[10:19] 鮮魚鹹魚——街市的多重味道與景觀
[13:36] 中學生為什麼到肉檔去買牛眼(不是肉眼)?
[14:42] 不知道為何聊起了很殘忍的事:活劏🔪田雞
[15:59] 多層街市與街邊檔相鄰的共生關係
[19:40] 你喜歡逛街市,還是逛超市?
[22:13] 新一代愛逛超市勝過街市的技術原因
[25:41] 香港街市具代表性的建築與典型場景
[29:22] 老街市活化之後
 
三十分鐘後才開始聊這本書:
[30:38] 從《香港街市》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
[33:27] 歷史上街市建築和管理邏輯的四次更迭
[36:56] 戰後反帝國情結、上海與香港建築風格的互動關係
[38:55] 邁向現代——古典風、簡約風與多用途街市
[39:00] 四個歷史階段的代表性街市
[40:44] 四代中環街市的前世今生
[43:22] 街市如何選址?
[45:55] 公眾街市曾經是犯罪的溫床?
[48:05] 本書特色,以及對內地與香港讀者的多重意義
[49:46] 隱於市井的香港史——從封面設計談起
[51:12] 編第一本書的感言:原來校對是整個編輯過程中最簡單的工作
 
我們聊到的街市有:
聯和墟街市 / 大埔墟街市 / 香港仔街市 / 春秧街街市 / 楊屋道街市 / 青衣街市 / 荃灣街市街街市 / 中環街市 / 西港城(活化前:北便上環街市) / 灣仔街市 / 燈籠洲街市 / 旺角街市 / 漁灣街市⋯⋯
 
音樂:RubberBand《豬籠墟事變》
主持&製作:木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