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英禑之所以會有情緒命名的困難,是因為她有自閉症。但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可能都有經歷過類似的狀況,只是我們可能很習慣強迫自己去做分類,把那個情緒標記為最接近的一種情緒,而不會像英禑一樣把這種困惑表達出來。
你如果現在還有這樣的狀況,也不要覺得難為情,因為情緒命名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雖然多數的人,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這樣的過程。這可能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主流的情緒理論會認為,情緒是先天的,所以每個人從小就會有情緒處理的能力。
但是提出情緒建構論的麗莎·費德曼·巴瑞特 (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認為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的。巴瑞特教授認為,情緒是後天學習的產物,社會文化在這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只要比較一下自己和周邊朋友,對於情緒的認定,就會發現,這個說法其實還蠻合理的。我們對於情緒的理解,跟我們成長的經驗有很緊密的關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相處越久的人,可以越容易理解彼此的情緒。
讀完整的文章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線上讀書會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社團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4nf9f3y000l01zt0uq4cuh3/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