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青年返鄉推動商圈──灣裡黃金商圈

南喃自語

2022-09-1300:24:14

Available Platforms

第三集南喃自語節目,邀請到灣裡黃金商圈發展協會&寧蒙咖啡負責人杜明鴻和我們分享南區的故事。明鴻從興趣入手,帶來不同的角度看社區,更協助地方經濟,創立灣裡黃金商圈,讓灣裡有了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促進人情交流。
 
返鄉創業動機
機緣下讓電機系碰觸到咖啡機,開始玩咖啡並成為職業,但興趣變職業後就不再是興趣,於是產生攝影的另類興趣,在社區進行課程教學,如黑白底片課程──從歷史故事等與個人生活較無相關的小旅行難以吸引人聯想,藉由拍照讓參與者和社區連結,甚至成為社區的設計者。

活動從在社區中拍照,到自己沖洗產生照片,過程產生的期待和喜悅比只是講述社區歷史還要吸睛,也會有短時間為了活動拍攝照片不夠齊全,還想要再來走走的意願,讓一個人願意再來100次而不是創造10,000人次卻只都來一次。

堅持的理由
創業寧蒙咖啡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行銷,因為灣裡社區並非觀光型社區,沒有人來人往的人潮,不容易吸引遊客,所以只能改變策略,讓灣裡變成工作室和產出咖啡豆的地方,實際的商品則走出去讓大家看見。

創業的艱辛,堅持只為「不要忘記自己20歲的眼神」,因為那是最有自信的時期,不會黯淡,當步入社會並成長後,總是會黯然回首,並羨慕年輕一輩的衝勁和動力,最後被現實逼迫而沉寂,熱血不再。與其當蠟燭慢慢燒,不如一把大火一次燃盡,創造最美麗的火花。

青年駐鄉
推動「青年駐鄉」而非返鄉,讓年輕人去符合自己的職場,對社區有興趣的在留下,3、5年後,也可以往不同社區體驗發展,不是讓很厲害的人返鄉,而是各司其職。

灣裡黃金商圈
灣裡較少有市區型、文青的園遊會,故第一場活動舉辦市集,意外發現灣裡17,000人的內需市場就很可觀,不需要靠外地消費者進入,於是開始鎖定父母帶小孩的親子客群,讓一個小朋友帶不只一個長輩出門,這也是「假鬼假怪遊行」的辦理契機,參與遊行的消費券也會促進消費。

市集需要有趣的攤販吸引顧客,攤販要有人潮賺錢,兩者共生,所以盡量滿足攤販需求,不同於上下級關係。攤販以外地為主,用新鮮感吸引在地居民,更醞釀力量引入外地消費者。

遊行於每年11月第一個周六舉辦,目前已累積6年,不奢望名氣,相信「做百年就是文化,做千年就是歷史」。活動的溫度就是繼續辦下去的動機,去年遇到颱風,緊急在社區廣播活動改至明天,以為都是灣裡小孩遊行而已,結果在市場遇到淡水特地租衣服來的小孩衝來說要報名,才知道遊行的凝聚力,連外嫁的灣裡媽媽都為此回到社區。

創刊號──灣味。ONE WAY
參考各在地創生組織前輩刊物發起,第一期因沒有經費找編輯,又沒有語文相關專長,難以避免一人執筆太過統一的風格,趣味度不高,故目前處於停刊狀態,誠徵執筆志工,希望以好奇心互相探求,找到吸引讀者的方式,明年再度發行。

在地居民的聲音
各種活動必定有正反的言論,沒必要活在他人的語言中,秉持兼聽意見但不往心裡去為原則。

當前志工年齡層較低,希望長輩可以一同參與,但尺度拿捏還在猶豫,怕開玩笑傷到長輩,又不喜歡多餘的圖片問候。

團隊夥伴
灣裡進進出出的人員很多,很多夥伴成為朋友後就離開了,又是下一批人進來,過去的夥伴知道過得不錯就好,因為一艘船大家的目的未必相同,可能我看向遠方,但其他人在鄰近的海岸就要下船。

人員需要消化的是,在外地工作但住在灣裡的人能不能發配任務,不想給予壓力,可是沒給東西又好像不在團隊,所以現在也還在學習拿捏,並培育核心幹部,期許未來自己回去研究所時,幹部能將活動繼續延續。不求在同個框框,只求心在一起,把社區當家,想要旅遊可以出走,家一直都是家。

南的一見──鯤鯓具破敗感的古厝,在死胡同中穿梭,欣賞界於有人居住和無人管理的建築,探究人與建築間的拉扯營造出的生活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