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南喃自語節目,是國宅社區發展協會的李金雀總幹事要和我們分享南區的故事。總幹事因為喜愛植物的一顆心,讓種子成為社區的核心,甚至打造種子館,未來有機會替社區增加經費。
種子館的成立
一切從種子盆栽開始,當時在做環保署種子計畫時撿太多素材,卻因為發現種子各自特別的紋路非常漂亮而捨不得丟,於是開始想保留,造就種子館的興起。
其中玩文創種子的起源,或許是時代流行,加上社區需要開設長輩照護課程,從隨處可得的種子,加上志工可以直接進行教學能節省成本,開啟了文創種子的研發,並和居民互動成為社區作品。成果吸引度高到其他社區會來觀摩,並購買相關手作課程。
如果外地民眾想要參與,歡迎提前上網預約,並且在369市集(每個月第三週週六早上9點)配合社區藝術季開課,未來更會結合文創創作,並開放種子館參觀。
369市集(每個月第三週週六早上9點)中的環保意識
社區環保再利用意識並非強調執行,而是在節省經費情況下得出的最好方式,市集中,配合平時的舊衣回收進行義賣,並將所得回歸愛心會使用。有趣的是,社區居民看到義賣,就會把不需要的東西也捐出來,部分成為創作,部分直接轉賣,而賣不出去的物品將轉送到阿里山茶山部落。
回收物在國宅社區「化腐朽為神奇」,不只轉賣、贈送,也加工成為種子館的一部份。
社區的凝聚
疫情前辦活動會送植物,社區中種的多樣植物,只要先種一棵,就可以把喜歡的帶走,推廣愛地球行動。而任何事情都需要團體,「團體就是力量」,種子館內的擺放、創作都是志工一起構想,接團客也是如此,構想經過討論在調整成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
文創種子的創作
「種子是無價的」,一個種子不是拿來就能用,從被撿回來、剝皮、清洗、曝曬,在撿拾過程會受到驚嚇,清洗時要忍受臭味,甚至後續沒有保存好還會蛀蟲、發霉。所以國宅社區的手作課程不是為了賺錢,未來種子館的收費也是為了讓來參觀的人能知道,這些產品的打造是需要心血維護的。
有趣的故事—對種子的熱愛&為了得到一個東西的不容易
白千層創作,不能隨便剝皮,等待樹皮老舊脫落,像是在偷偷摸摸;為了一種社區沒有的種子,就每天去蹲點,等到他成熟掉下來,撿到後的開心模樣;刮颱風為了撿象腳樹種子披頭散髮出門;巡守隊值班到半夜12點結束去撿石栗還不敢拍照,怕出現不該出現的東西;被毒種子汁液沾上,折磨了半天才被鹽巴解救。
外來團體觀摩—教學相長
接待外來團體未必賺錢,主意識滿足需要,另外也有教學相長,也互相認識
綠廊&原生苗圃
社區空間—靈動公園,由居公所打造,但不負責維護,需要居民自發除草、植栽,而選擇植物種類也是學問,哪些植物往哪邊種,需要適合的地方,最好讓當地居民投入並認養,才能好好發揮。
居民的協助,讓都市型社區卻種植超過200種種子培育出來的植物,社區超過1、200種種子。
盆栽改造&舊衣改造
從民國99年為了幫助阿里山茶山部落,在八八風災後缺少物資的情況下,國宅社區展開物資蒐集,更加強回收物品,作為資源轉運站,雙方建立濃厚情感。文創活動剛開始時,也曾上山進行教學,協助部落重新建立。
因為回收越做越大,不只是舊衣,故藉由市集發揚此特色,舊衣文創、跳蚤市場等在369市集展現。同時也讓長輩變成老師,除了因應黃金人口照護計畫,更是耆老技藝的傳承,從挖掘長輩文化,發現他們的技藝,便讓他們傳承並獲得金錢。
南的一見──清水公園,黃昏看夕陽,平時去可以欣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