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中解脫7

禪心世界

2022-09-1800:09:41

Available Platforms

上集談到「愛別離苦」,經云:「人從愛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要離憂心怖畏之苦,就是將狹隘的愛擴大成慈悲心!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論是出家、在家都是一樣,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不僅對自己的子女慈愛,對於別人的子女也要慈愛;對自己的父母要盡孝道,對別人的父母也是一樣,這個心就是平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遇到跟自己父母年紀相當的人,對待他們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尊敬;與自己同輩的,就當做自己的兄妹來看待,這就是一種平等心。
不過,佛法的道理又比儒家更進一步。佛法講人生有三世因果,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我們今生有父母,過去也有父母,不僅對今生父母要盡孝,對過去的父母也一樣要盡孝。要盡孝、報恩,就要精進修行,道業有所成就,才能度脫生生世世的父母。俗語說:「一子成道,九族昇天。」所以,我們這一生,一定要抱著成道的心,精進修行。成道就是了生死,煩惱轉化了,生死了了,不僅個人的道業成就,以此清淨功德,回向資福累劫父母,更能救度其脫離苦難。
八苦中第六種苦是「求不得苦」,人生在世,求不到的事情很多,例如學生在學校裡希望要拿第一名,雖然是這麼想,可是始終無法稱心如意,心當中就起了煩惱。面對學業、事業懷抱很大的期望,期望達不到,就是苦。人心是貪得無厭的,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要一百萬,有了一百萬想要一千萬,甚至於整個台灣、世界最好都是自己的。但是,即便是得到了整個世界,也許還想要征服太空,可見人心的慾望沒有窮盡,這個就是求不得。得不到自己希求的,苦就現前了。
所以,佛法強調要「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是消極,而是要我們知足、安住,從因中努力;不要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在果當中追求、比較,讓貪心充斥我們的心靈,因求不得而痛苦。以讀書來講,覺得能讀書、學習是很大的福氣,用這種態度把學問研究好。至於未來會如何發展,是未來的事情,如果一直分別比較,反而會為自己帶來種種困擾。修行人也是一樣的,心要時時保持安定,人在那裡、心在那裡。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能夠腳踏實地去努力,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
讀求不得苦的心得
我們生存的世界稱「娑婆世界」。「娑婆」二字意思「堪忍」,苦樂參半」。「娑婆世界」就是一片「忍土」,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不像「極樂世界」那樣是一片「淨土」。在這世間常事與願違,我們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反映了一般人對世間的看法。人生是苦,但只要這苦尚堪忍,苦中還有樂的希望,人們便貪戀這並不如意的人生。
對於名利財色追求,沒得到時苦苦追趕,得到了害怕失去,始終患得患失,難隨心滿願、稱心如意。有求皆苦,那是否就不該努力不懈?求不得苦是帶著貪念,佛法教我們凡事要因緣俱足,只管在因地上努力,至於結果有可能因緣尚未具足所以無法成就,古語「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法不生,不信但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新」。因此
覺悟的人遇有痛苦之事,明白這是業力所致,泰然受之,痛苦自然緩解。逢有喜樂之事,也不極盡其樂,明白世事無常,不會因歡樂逝去而痛苦,反而常有歡樂的回憶。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
<iframe src="https://open.firstory.me/embed/story/cl87f4ti8043l01wf9gml6lj3?description=1&comments=1" height="500" width="50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ifram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