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4 輸在起點上的二等教育

台灣故事館

2022-10-2000:21:25

Available Platforms

台灣坐牢最久的政治犯、受過日本教育的林書揚說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同班同學有一個台灣孩子在路上,對著五月的天氣說:「才五月啊,這台灣的天氣怎麼就這麼熱!」旁邊一個日本同學就用非常鄙夷的口吻,斜視著那台灣同學說:「你台灣人,還敢嫌棄這種天氣。」意思是說,這種嫌棄台灣的事,是日本人才有的權利,你一個台灣人,連抱怨的權利都沒有。
 即使是在公車上,也如此。台灣孩子坐在日本人旁邊,他們會用一種輕視的眼神,斜眼看人,「彷彿在看一種低等動物」,林書揚說。
 現代父母願意花錢在孩子的教育經費上,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如果無論你再怎麼努力,你再有才華,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已經讓你輸在起跑點上,甚至沒有資格站上起跑點,你會甘心嗎?
 
 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台灣之初,即明確了解,為了推動現代化政策,需要大量受過教育的人民,從教育著手,改造台灣人的文化、生活習慣、信仰風俗,乃至於透過日語學習,培養民族認同,使之日本化。
1898 年七月,總督府頒佈「臺灣公學校令」,設立六年制公學校,自此公學校成為最重要的教育機關。然而,傳統台灣的書房(私塾)、義塾仍有不少,所以又規範了這些私塾得教授日語、算術等,把它納入管理。
然而公學校的推動非常緩慢。到1915年的時候,就學率還不到10%,因貧困而中途輟學的不少。其後在文官總督田健治郎的推動下,公學校積極設立,到了1935年,就學率達到41%。而日本人的就學率早已超過99.6%。事實上,台灣的有識之士一再呼籲殖民政府要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但也是直到日本發動戰爭之後,1939年才制定義務教育實施辦法。
當然,要增設公學校,就得有師資,光靠日人是不夠的。為了培養教師,從統治台灣的第二年開始,就在台北設立「台北第一師範學校」,以及「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899年,設立台中師範與台南師範學校,這都是為了培育師資,以為教育之所需。
總督府的師範教育政策,在同化原則下,最初以日籍教師為主,臺灣教師為輔,所以台灣人很難考進去,台灣人錄取率(1922至1940年)平均只有5.1%,日人佔了多數。總督府更不願讓台籍教師與日籍教師具備相同程度及資格,以致同工同酬,於是在制度上,預設限制,使得台籍教師的資格低於日籍教師。同樣是師範畢業的台籍教師僅能任訓導,講習所或國語學校出身的日籍教師則可任「教諭」甚或「校長」。
在中學方面,1922年之後增設不少,但台灣人與日本人的錄取率有天壤之別。1922至1940年的平均錄取率,台灣人是15.9%,日本人是51.5%,差了四倍多。相較於台人和日人的人口比例,等於差了四十倍。
而基於殖民地的職業教育所需,殖民政府設了工業、商業、農業學校各一所。不過,工業與商業學校,台人只佔三分之一,都是日人為主。而農林方面則是台灣人佔多數。這正是配合日本「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政策所訂。
中學如此,更上一層的高等教育,差別就更大了。要言之,殖民政府有意讓台灣人較少機會接受到高等教育、較優越的社會地位、以及較好的就業機會。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