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5 日本的良心/矢內原忠雄

台灣故事館

2022-10-2300:21:46

Available Platforms

1927年,日本自由主義學者矢內原忠雄來台灣進行私人實地調查,考察範圍遍及臺北、桃園、角板山、臺中、東勢、竹山、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新竹、宜蘭、花蓮港、臺東等地。他參觀了工廠、農場、學校、先住民社區等,並透過蔡培火會見臺灣民眾的意見領袖,對台灣有頗為深入的了解。
即使是日本知名學者,他的公開演講也遭到日本警察的監視。回到日本後,他將調查所得寫為一本著作《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對殖民地台灣的現代化進程,歸結為「資本主義化」,以此逐一剖析台灣社會結構與民族運動的未來。此書相當銳利的分析台灣經濟結構與社會矛盾的核心,因此只能在日本出版,台灣是被查禁的。
總結而言,他認為歐美帝國主義是「透過奪取領土,在當地建立經濟、政治霸權」,乃資本主義最後階段的顯現。不過,日本的帝國主義卻是「早熟的」。因為日本向外侵略不是為了國內生產過剩、急需海外市場與原料,這樣的資本主義需要;相反的,是因為日本想發展為帝國主義的一員,唯有佔領台灣使成為殖民地,才能利用台灣資源,扶植日本資本企業,催生其尚未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同時發展為帝國主義。
這些皆可從總督府在台灣利用政策補助刺激資本家的措施中看到。包括糖業(三個主要的財團:三井、三菱、日糖),壟斷了幾乎整個製糖產業。除此之外,米業、礦業、樟腦業等產業也被日本資本所壟斷。這印證了日本帝國主義「早熟的」本質,要靠著向外侵略、殖民的過程才能逐漸成熟。
以此觀之,台灣的現代化即是日本「資本主義化」的一環。它的戰略目標是配合日本的需要而生。而日本既要向工業化轉型,台灣自然而然成為其工業原料、農業原料的供應基地。包括了糖業、樟腦、林業等,莫不如此。而所有建設也是為了便於讓台灣的原料資源,往日本島輸送。
要讓台灣達此目標,首先就需要計算台灣到底有多少資源可用,這就需要詳細的調查。包括了人口、土地、河川、山地林野、礦藏、生產原料、風俗習慣等,都需要做調查。這就是所謂「台灣現代化」的開端。有人謂後藤新平是「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這是沒錯,他確實做了許多建設,但現代化的目的是為了抽取台灣的血,養大日本母體,這個目的絕對不能忘記。因為,所有現代化建設歸結起來,並不是為了台灣,而是日本。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