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1 | 抗憂鬱劑到底有沒有用?血清素假說失效是真的嗎?

🧠從大腦到心理🫀

2022-11-1401:38:32

Available Platforms

訂閱駭入大腦,贊助析心事務所,一個月150,一年1500
自助式情緒課程,人生重開機,NTD1600
================================

這是研究編輯孫珞軒訪問我的內容,謝謝他的同意,讓我可以把訪問的過程錄音和公開出來。
我另外有在書寫一篇整理過的文章,若趕時間,可以讀讀就好。
在70-80年代,當抗憂鬱劑新出來的時候,那時的醫師、科學家相信,只要補充血清素,我們的大腦就可以恢復平衡,即使到現在,有時在診間,為了治療上的方面,多會採用這樣的說法。讓人誤以為或許是因為「化學上的不平衡」;而這個不平衡,也讓科學家們花了很多時間,企圖找到和血清素製造相關的基因,但都無功而返。另外一方面,抗憂鬱取得大量而且非常有效的臨床成果。從20世紀初期,佛洛伊德開啟了精神醫學1.0的談話治療之後,70-80年代,可以說是精神醫學2.0,血清素假說,有它的一席之地。

血清素假說真的失靈了嗎?
時間軸
(00:00:14) 精神醫學1.0如何過度到3.0
(00:05:40) 抗憂鬱劑的三種假說
(00:10:15) 醫師是怎麼使用抗憂鬱劑時,考慮過什麼事情?
(00:19:10) 抗憂鬱劑要怎麼減藥調整?
(00:24:27) 抗憂鬱的過程,需要醫師和病患一起合作
(00:32:14) 如何和醫師討論調整/減少藥物?
(00:37:36) 情緒低落,就診的人很少,能怎麼做?
(00:42:14) 引導式的自助調整情緒
(00:48:30) 心理健康的媒體發展現況
(00:51:45) 抗憂鬱劑只能抗憂鬱而已嗎?
(00:55:20) 新的藥物解釋模型(談全基因分析:GWAS)
(00:59:50) SSRI的療效,真的有用嗎?
(01:08:32) 政策上有什麼可以調整的可能性?
(01:12:45) 去身心科就醫之前,可以做什麼準備?
(01:18:45) 使用藥物狀況斷斷續續背後的原因?
(01:21:15) 總結藥物的好壞
(01:25:15) 精神醫學的去污名化
(01:29:45) 能做的還有陪伴
(01:32:45) 做podcast的起心動念

=========================
【訂閱連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