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果報與命運關係之介說(十三)
古人云:「有心為善,其善不賞;無心為惡,其惡不罰」。因為有心、有相,即有執著。
「有心為善,其善不賞。」是指做善事時,並非真正以慈悲心為社會大眾做事,而是有預謀,動機不純正,希望從中獲取利益,完全是為了自己。如此,雖然做了善事,也沒有功德可言。
「無心為惡,其惡不罰。」雖然是做了一件壞事情,但是並不知道這是壞事,沒有預謀,沒有作惡的心念,這就不算過失,無須因此而受罰。
例如,「二十四孝」中,有一位孝子丁蘭,丁蘭對母親很孝順,母親往生後,為了感念母親生養之恩,便用木頭刻了一尊母親的雕像,日日供養。有一次離家做生意時,就交待妻子,每天要上香、供飯、供水,以表孝心。但是他的妻子非但不供養,不知孝敬,反而以針戳刺木像。說也奇怪,丁蘭返家後,禮拜母親木像時,卻看到木像身上都是血。質問之下,才知道妻子每天以針戳刺母親的雕像。
丁蘭知道妻子每天以針戳刺母親的木像後,認為妻子實在太忤逆不孝,就寫了一紙休書,不願再同她作夫妻。有時鄰居會向丁蘭借錢,丁蘭都會先到母親的木像前禱告,如果母像面露微笑,就借錢給他;母像不笑,就不借錢給他。有一天,一位鄰居借貸不成,知道是木像的緣故,便懷恨在心,趁丁蘭外出時,就用斧頭將木像劈成兩半。
由於丁蘭始終將木像當作母親生前般侍奉,發現木像被鄰居劈毀,就好像是有殺母之仇一樣,氣憤之下,就將劈毀母親木像的人殺死了。丁蘭因為殺人,被判處了死罪;後來,皇帝知道了這件事,認為丁蘭是位難得的孝子,便賜他無罪開釋了。
丁蘭的故事,即是「無心為惡,其惡不罰。」的例子。
因緣果報,是由起心動念所感召的。行善布施,也必須要因緣和合才能成就。布施時,無心的功德最大;行善而不執著於善,完全是基於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去行善,沒有任何心機,因此所產生的果報也最大。無心是入了平等法界,是在實相當中,實相是沒有邊際的;所以在實相當中行善,善報也是廣大無邊際的。
除此之外,至誠心也很重要;雖然達不到無心的境界,但是對於任何事,皆以至誠心去做,當仁不讓;若以此至誠心行善,善報也是廣大無邊。不論是佛法或是世間法,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希望善報廣大無邊,即須在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法。
《雜寶藏經》卷二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一是迦尸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尸王的軍隊打敗,迦尸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
「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這隻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
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
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為牠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舖了非常柔軟的毯子,又給牠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尸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香象回答:
「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裡,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
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尸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同時頒令,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
迦尸王高興極了,立刻派牠進攻比提醯國。但是,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佛陀說:「當時的迦尸國王就是現在的波斯匿王,比提醯王就是現在的阿闍世王,當時的香象就是我。」
由於世尊當時能孝養父母的緣故,使其他的眾生也跟著孝養父母,並且使兩國和平共處,不再戰爭呢!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