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02 吳三連演戲初體驗

台灣故事館

2022-12-2200:18:49

Available Platforms

一九一九年,東京的台灣省籍留學生即組織了一個演劇團,到中華青年會館去義演。劇題有尾崎紅葉的《金色夜叉》和《盜瓜賊》,主要演員有張暮年、張芳洲、吳三連、黃周、張深切等人,據張深切的記載,當時曾與大陸留學生有過極深的交往:
「張暮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一手劍術打得相當漂亮,他很雄辯,說話直截了當,對演劇甚有興趣,我跟他學習些演出法,就和他合作;編了幾齣獨幕劇,到中華青年會館去表演。這時參加的雖然不少,我卻只記得有吳三連、黃周、張暮年、張芳洲等幾個人。我們沒有所謂導演,會館幾位幹部好像有田漢、歐陽予倩和馬伯援等人幫忙了我們的化粧和演出。
暮年飾《金色夜叉》的貫一,芳洲飾御宮,暮年的演技相當優秀,芳洲體格胖肥,姿態既不婀娜,又發不出女人聲音,演來有點滑稽,大家都笑了。我出演獨幕短劇,飾盜瓜賊,三連飾農夫,黃周飾闊佬,合演起來有點模樣,這可以說是中台合演的首幕劇。
這兒回顧,是時的演出當然幼稚可笑,在當時卻堪稱為很大膽的嘗試,也可以算是台灣文化劇的發軔。我得了這次的經驗,對演劇漸感興趣,後來在故鄉組織文化劇團,配合文化運動巡迴公演。又十九年出獄後,在台中創辦台灣演劇研究會,而至近年再加入藝林電影公司,這一連串的演劇關係,究其淵源,可以追溯東京中華青年會館的演劇為濫觴。所以每次演劇時,我常要聯想到三連、暮年這幾位老搭檔。」
 
1924年秋天,台灣中部彰化的一幢古老大厝裡,搭起了一個臨時戲棚子,棚下坐滿了好奇的觀眾,他們是在地的農民,和從台中彰化一帶起來的讀書人。除了那些知識份子有讀了《台灣民報》在去年刊載的胡適劇本《終身大事》,其它農民根本不知道《終身大事》要演個什麼碗糕。
演員是一群去了日本留學或者讀了漢學的讀書人,還都是好人家的孩子,而不是那些流浪各地演戲的職業演員。但他們怎麼要「下海」了呢?是想出名嗎?他們到底想幹什麼?
這一齣戲是三幕劇,鑼聲響起時,大家都靜了下來。鄉下的燈光不是很亮,只有幾盞特別亮的燈泡在舞台上,照著演員的臉。人們聚精會神,因為他們未曾看過不是唱的(如歌仔戲),不是打鬥的(如武生戲),而是認認真真,想探討一個人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婚姻,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樣嚴肅的戲是以前未曾有過的,在台北,或者一些大都會中,人們會叫它「文明戲」,但是到鄉下演出,這還是頭一次。
「這一齣劇因為男女老幼、社會各級階層均能理解,所以頗獲好評。尤其這些演員大半都是受過中等教育以上的業餘者,當時被認為是最規矩正經的模範青年,因之大受各界矚目。」事後,這一次演出的主導者張維賢如此回億。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