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八月一日出版的《台灣民報》第二卷十四號,刊載了張梗(群山)的《屈原》獨幕劇,這雖是一個短短的劇本,卻是第一齣台人所創作的劇本。該劇以屈原的歷史故事為藍本,刻劃出當時知識人感時憂國的心情。雖然創作之手法與表現,還相當粗糙,但在台灣劇本創作上,卻有其篳路藍縷的意義。
第二個劇本則出現於一九二四年九月一日,《台灣民報》第二卷十八號,逃堯著的《絕裾》獨幕劇。亦是相當短的劇本,然較於張梗的劇本,卻有了更強的現實性。該劇劇情相當簡單,前後不過千字。講述一青年欲參加文化運動,其父阻止,以一般台人最常見的話語說:「少年人大多血氣方剛,動不動,就講起爭鬥呀,運動呀,皆不過一時的意氣,總有翻悔的一日,我家薄田幾甲,除納太平租稅而外,三食可繼,且可以供汝買幾部詩集,購數冊新刊,也不致落人之後,何苦去爭鬥呢?」
而這位意欲從事政治運動的青年,則代表了當時頗為普遍的覺醒知識分子—受過教育、充滿理想,對世界有抱負,而且是中等的地主之子,有社會良心的青年,雖然意在改革社會,卻受一般明哲保身之人的誤解,而且與家庭有無限的牽繫,因而,只能在求得了父母的了解,妻子的諒解與贊同之後,父母有妻供養,始敢毅然於行動,這種典型,無疑地代表了早期文協知識分子的部分心情。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