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03《懂心理,調出好關係》「大部分的樂觀&偶爾的悲觀 更佳的生活態度」by 姜尚文心理師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2023-04-0200:26:58

Available Platforms

存款保險是由國營事業機構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專辦,

提供最高保額新臺幣300萬元的保障,新臺幣、外幣存款本金和利息皆受保障,存款人

毋須負擔保費,非存款類型金融商品不屬於存款,不在保障範圍內。

中央存保官網: https://fstry.pse.is/6p3se8


—— 以上為播客煮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著名的正向心理學大師 Seligman說過
「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的樂觀和偶爾的悲觀。」
 
悲觀不一定是全然的壞事,
過於逃避型悲觀的確是不太好,
但有一種悲觀叫做「防禦性悲觀」
為了怕失敗,會提前做足準備,
反而會幫助我們看清楚現實和風險,
面對挑戰時,反而容易成功。
許多的成功人士,都有類似的個性,
所以有一點悲觀特質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樂觀和防禦性悲觀哪個比較好?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認為樂觀會比較好 ,
因為樂觀主義者會比較長壽,
各項研究已經指出,
兩者的存活的歲差可多達七年。
 
樂觀主義者專注於找到解決方案,
悲觀主義者則專注於問題本身,
 
當問題或挫敗浮現時,
樂觀者集中精力於「該怎麼解決」,
從而見到眼前成功的契機。
因此壓力感、挫折感與無力感相對較低,
因而能避免血糖值升高和身體慢性發炎
降低了對免疫系統的傷害,
進而抑制癌症與心血管疾病。
 
然而,悲觀主義者,
則專注在擔憂、讓自己感到不安、
壓力沉重,這會導致身體發炎
免疫系統下降,增加早逝的機會。
 
 
在一項擁有五千名受測者的研究中,
研究人員調查受測者的心血管狀態與其樂觀程度。
結果顯示:樂觀者心血管健康的機率,比悲觀者高出一倍。
樂觀者的血糖值與血脂肪數值,均較為理想。
 
另一項研究,則追蹤一百二十名最近第一次心肌梗塞發作的男性。
二十五名最悲觀的受測者中,二十一名在八年後死去。
二十五名最樂觀的受測者中,六人在八年後去世。
也就是說每十個早逝者,就有七人是悲觀主義者。
 
可見得,#樂觀和健康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
雖然樂觀者和防禦性悲觀的成就表現是差不多的
我還是建議大部分的樂觀&偶爾的悲觀 是最好的選擇
 
在學術研究上有兩種解釋樂觀的方式,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第一種,稱為「性格上的樂觀」,
就是一個人的基本信念相信「未來會變好」、「好事會發生」、
「人和世界都是美好的」。
 
第二型的樂觀稱為「解釋風格」
來自於學者Seligman的解釋
他解釋,「樂觀」與「不樂觀」
差別在於一個人如何解讀發生的事情;
也就是說,當挫敗發生時,你如何解釋「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
即所謂的「歸因風格」(atribution style)。
歸因風格是指同一個「果」,每個人解釋出來的「因」都不同,
而歸出的因,會大大影響個人的情緒、動力、抗壓性和對自己的看法。
樂觀的人和悲觀的人的歸因風格在三個地方大不相同。
 
悲觀的人習慣性以三個 P 來做歸因,
分別是普遍性(Pervasiveness)、
永久性(permanency)
個人性(Personalization)。
 
1. 普遍性 
悲觀的人會把「局部的」缺點和壞事普遍化,
例如,數學不好會認為自己其他科都不好,
我是個能力不好的人。
 
2.永久性 
如果用「永久性」去歸因,
大部份壞事都會變成是永久性,
因此大部分缺點就失去了改變的可能性。
例如你認為自己的表達能力不佳,且這是無法改變的,
因此總是避免找需要大量與人溝通的工作,失去了很多潛在的機會。
 
3. 個人性
一件事無法成功,往往是由多面向的原因所造成,
有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也有自己難以控制的部分
若把一個不如意的結果,都歸因於自己做不好、沒有能力等等,
就是個人性的思考方式。
將所有的失敗歸咎於個人,除了會失去對事情的客觀判斷力,
還會助長自我厭惡感,人會越來越沒自信。
 
可以用「歸因風格」來覺察自己的內心狀態
看看是否自己正限入悲觀的歸因當中。
 
此外容易悲觀的人要阻止反芻思考
反芻思考容易把暫時忘掉的壞事又回想起來,
沈溺在沒有建設性的負面思緒中,
反芻思考會讓一件局部的、暫時的事件,擴散到普遍的、永久的因素。
當你覺察到自己又在反芻思考時,
就立刻轉移注意力到別的事物上,打斷這負面迴路。
 
多多表達感恩與喜悅,可以讓自己樂觀一些
多留意你周遭美好的點點滴滴。
試著每天想想三件以上令你心存感激的事情。
無論是大事或小事,都表達感激與喜悅
並讓心中長存正面情感。
 
多和思緒正面的人們為伍和討論生活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請多和樂觀者往來。他們會散發出能量,
這是很有感染力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