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之間的靈性 7

您好!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

2023-04-1400:26:13

Available Platforms

「凡有生命者終將逝去」,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走向死亡道路,我們在另一世界結束,才會來到這世間,但大部分的人對生是喜悅,對死事感到悲傷。
就我個人而言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約13歲時國中一年級,我的祖母往生,她的房間就在我隔壁,早晨都會去問安,可那早上卻叫不醒,第一次這麼近接觸死,內心是恐懼的。在鄉下要出殯前一天都會做一場法會,法會在後院,祖母的棺木停在前廳,大人們參加法會,棺木沒人守就派我去守棺木,哈!我嚇得要命,雖說是自己的親人但那時年紀小,鬼故事聽太多,就有很多的聯想。
第二次接觸死亡是自己的媽媽生病往生,我約28歲,媽媽在醫院往生送到醫院太平間(往生室),那時往生室破舊又比較偏僻,夏季傍晚時分天色漸暗,家人都去張羅後事,留我一人在那裡燒紙錢,原只是我媽媽一人,後來又送來一個,我恐懼的心理更深,忽然間樹上樹籽掉下扎到我身上,整個人嚇得魂飛魄散。因為媽媽的往生讓我想知道人死了到哪裡去,所以我學佛了!
第三次遇到往者是已經出家在精舍弘法,學員的父親在半夜往生去助念,此時的我因有佛法熏習,了解生死,心態上是坦然面對。之後因弘法所以有學員家人往生助念,用佛法慈悲心來度亡者的心念。在後來照顧自己父親生病到往生,看到一個生病的人生命失落的無助無奈,興起了想學習安寧照顧,讓生病的人更早準備好當生命陷落時面對自己心靈以及來世的準備。
最近在一家醫院「癌症中心」裡面有幾床轉作安寧照顧,其他在那裡的病人大都是來做癌症治療。當他們看到法師時都盡量避開。有一位今年初診斷胰臟癌,開刀做化療,3月底時護理人員告知病人心情低落,希望我能去探視,但病人拒絕,這個月到醫院這個病人昏迷狀態,家人措手不及,他們一直想著如何治療,目前的狀況他們沒想到,很不甘心。在《癌症新探93期》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隨著癌症診斷、治療與藥物的發展與創新,近20年來,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持續上升,癌症逐漸成為可被控制的慢性疾病,而國內,癌症亦是多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以長期趨勢來看,整體癌症標準化發生率雖呈現上下波動,死亡率卻呈趨緩且有穩定下降之趨勢。癌症病人會因不同診斷、分期而有不同的疾病治療歷程,但死亡卻是不可逃避的生命終點。
在漫長辛苦的歷程之中,病人身體必須承受疾病造成的痛楚、治療的副作用,心理則是歷經各種情緒困擾與壓力,甚至影響整個家庭的運作,尤其到生命末期時,病人有更多的身心靈需求,因此為了減輕或免除病人之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現行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提到,應為末期病人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以增進其生活品質。安寧療護雖已推廣多年,但國人對安寧緩和醫療,仍有迷思,認為:「安寧就是轉安寧病房等死」、「安寧是什麼都不做,放棄治療」「安寧?我還要繼續拼,怎麼現在叫我接受安寧?」其實安寧緩和介入點不限於生命末期,所謂的「早期安寧緩和醫療」若能在重大疾病確定診斷後,早期介入緩和醫療照護的觀念與做法,可協助病人及其家屬在治療同時,也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疾病治療與緩和醫療兩者並不衝突。多篇研究發現接受早期緩和治療的晚期癌症病人,其生活品質較佳,焦慮憂鬱可以降低、疾病因應技巧提升、死於癌症治療副作用的人數減少、末期認知清楚、死亡地點為加護病房的比率降低、轉到安寧病房的比率增加、也減少無效醫療的支出
「向死而生」
面對死亡需要時間準備
「如果晚期病人存活期仍有約一年時間,安寧緩和醫療有必要那麼早介入嗎?」其實,就算存活期還有更長,對一個人來說,要準備好面對死亡這道關卡,時間再久都不算長。
 面對死亡應該是我們的「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每個人並非只有生病時才需要準備,人生本有許多無常,平時即有所準備是最理想的狀態。
許多人將法師到醫院的關懷定義為「臨終關懷」,但我覺得比較適合用「靈性關懷陪伴」這樣用語,之前關懷過一位48歲胃癌末期患者2022年5月診斷,努力接受治療但未達期待,先生非常不捨,在去探視時先生說如果治療過程中有法師可以給精神靈性照顧或許會更好,可是往往治療時都很怕法師去接觸,因為想活怕法師勸放下,其實世間一切是無常的,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哪怕你健康下一秒鐘會如何我們都不知道,若我們的生命教育能正視死亡這件事,想要「善終」就要在平常「善生」。
而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地裡長眠,更不是無知無覺,而是走出今生這扇門,進入新生的另一扇門;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裏去。佛教對於這種死亡的觀念,有很多譬喻:
身體如牢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像是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
死如結業:今生來此學習,死時就是結業了,要按照生前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身體如同房子:死亡就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換一棟房子。
身體如同衣服: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云:「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歷,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
如新陳代謝:我們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細胞死去,新細胞才能長出來;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述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
我是我生命的主人嗎?如果是,我能主宰自己的生死嗎?如果不是,主宰我生死的又是誰?想探討生活中如何讓身心靈得到寧靜與喜樂嗎?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行列,分享您的生命故事。
歡迎上蓮花基金會官網:https://www.lotus.org.tw/ 查詢更多訊息
淨覺苑line官網:@924qegto 歡迎加入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e3xgsf00pwd01t447tu3r5m/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