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38鎮壓下的兩條路線

台灣故事館

2023-04-2700:18:38

Available Platforms

殖民地的社會運動往往有這樣的特質:愈是壓迫愈嚴重,雙邊對如何對抗壓迫,就愈容易出現兩條路線的鬥爭。激進派認為,非直接反抗壓迫,不足以呈現殖民帝國的野蠻與暴力本質;非強化抗爭,不足以喚起民眾的覺醒。
溫和派認為,鬥爭可以有多種方法,過度激進,會嚇退生性溫和的農民,要帶領農民抗爭,這是沒有錯的,但可以走在合法的邊緣上,採取多種抗爭方法,可以更多樣,靜坐、聚集不散的人群、廟口的開講、流動的演說等,都可以實行,不必非發動群眾,包圍警察局,激烈衝突不可。
雙邊為了這種路線問題而爭執,是所有社會運動必然面對的課題。而為了強化內部的團結力量,為了凝聚向心力,統一思想,強化組織,以對抗外在野蠻的壓迫,是絕對必要的。所以,為求團結一致,最後只有內鬥分裂,清除出不合作的隊伍,整理出戰鬥的隊伍,這往往是必然的結局。
但內鬥有什麼結果?誰會勝利呢?從歷史經驗看,往往是激進的一邊獲勝。
為什麼?因為激進者的邏輯是最簡單易懂的。強烈的對立,極端的二分,讓是非黑白分明,將群眾作切割。群眾運動是無法訴諸理性的,它只需要清楚的敵我指引。在強大的壓迫下,人們更難以維持理性。人們期待思想絕對,行動單純,對抗意志堅強。
然而,歷史有時是非常弔詭的,因為溫和者,也不一定能獲勝。所有的鎮壓者、暴力國家機器不是以你合不合法,要不要守法為界定,而是你是不是屬於反抗者的一方。如果是,鎮壓當然會持續到最後。
一九四五年之後,日本殖民政府曾逐步公佈當時資料,一份機密文件指出,總督府曾擬定過對付台灣社會運動團體的辦法。簡言之:第一,加以分化,先打擊激進派,扶植穩健派。打擊文協左派,扶植文協右派(即台灣民眾黨)。使之分裂,取締左派活動,容許右派活動。二者互相猜忌,民眾黨被罵走狗,雙方無法合作。第二,取締左派,讓其幹部或入獄或流亡,至其消亡後,再來取締右派。
總之是以二分法,將所有團體切割,打擊激進,扶植穩健;等到一階段結束,再將現存團體分為激進穩健,繼續分化打擊。最後所有團體零細化,就消滅了。
以「後之視昔」的角度看,這確實是一著狠棋。日據時代,從文化協會到農組,都被分化打擊,最後在暴力國家機器的鎮壓下消亡了。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