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分別有兩個朋友問我,
朋友家人遇到性侵害,我們該怎麼辦?
性侵害是很嚴肅的議題,
我們實在不願意聽到有人遭遇這方面的事情。
尤其發生在家庭中,就會是一個深切的痛。
家人或朋友遇到性侵害了,我該如何陪伴性侵害受害者呢?
才會是最好的態度。
我提出3要、4不要。
要專心傾聽經過,要有信任、要安全感、
不要羞恥感、不要去責備、不要再受傷、不要敵意
1. #專心傾聽經過,並且信任受害者:
如果沒有留有證據的話,
往往受害者會覺得只能痛苦的暗自療傷,
所以若是受害者願意讓你知道的話,
表示他對你很信任。此時,真心傾聽經過,
並且信任受害者主觀的經驗,才能避免讓受害者二度傷害。
若受害者無法多說細解,感到傷心痛苦的話,
當下就請不用一直追問,讓受害者想說多少就說多少。
可以的話,建議同時錄音存證,就算說不了什麼,
第一反應也可以是證據。
若沒有錄音的話,第一個聽到的人,在法律上也可以是證人。
2#不要羞恥感;消除受害者的羞恥感:
羞恥感是最傷害受害者的感受。
(1) 接納受害者的情緒:受害者會感到非常憤怒,
會覺得很委屈無故受害。
受害者會經歷情緒上極度憤怒、悲傷、害怕。這是正常的,
此時,陪伴者不要害怕受害者情緒的波動。
(2) 肯定受害者的勇氣:“讓他知道告訴你是一件正確的事”,
告訴他你看到他很勇敢。久了之後,
受害者會開始將會欣賞自己勇氣,而取代羞恥感。
3#不去責備受害者:
當家人遭遇不幸的時候,父母有時因爲愛之深責之切,
就會說:“你怎麼會去他家呢?”“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喝陌生人給的東西”等等。
為何在需要安慰的時候,我們卻無法給出包容呢?
是因為人不太會面對遺憾的情緒,
此時家屬朋友都會面對到遺憾的情緒:
那些難過、遺憾的感受,會希望根本就沒有發生,
於是內心會有很多的檢討,檢討受害者、
檢討自己沒有及時保護受害者等。
這些遺憾的想法,小心不要變成責備受害者或自己,
這是受到性侵後,最要避免再自我攻擊的態度。
千萬不要因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受害者,
而躲避受害者,受害者會懷疑自己不被接納,而更傷心。
所以以最坦然的態度表達才是最好的。
很難過、很心疼、很氣那個人等,
都是可以分享這些痛心的情緒,
只有彼此安慰、扶持,擦拭彼此的眼淚,
家人好友一同經歷低谷,
對未來情緒的恢復才有正向的幫助。
4. 不要再受傷: 不讓受害者再有受害的機會
當受害者發生事情的當下,會很茫然無助,
家屬朋友可以先帶受害者去驗傷或報警,
但是後續受害者目前是否有能力面對法律訴訟,
要依受害者的心理承受狀態而定。
此時家人需要積極尋求資深的心理師協助。
5不要敵意:減少受害者的害怕和敵意,給予正向的言語
有時候,受害者會對社會或人性失望,
對自己的產生疑惑等負面聯想,
要及時反應不讓受害者自責或對世界全盤否定。此時,
可以回應:“我們都在你身邊,你周圍的人不是都很壞、很可怕。”、“你現在是安全的,以後會遇到很多很好的事。”
6.給予安全感,受害者慢慢找回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定感:
家人朋友要好好過生活,受害者可能會想起或突然憂鬱,
這都是正常的,盡量讓自己重回日常生活的情況,
可能在過程中心情會有憂鬱或暴怒。
但是,都要接納自己。時常告訴自己已經很安全了,
身旁的家庭成員可以安排出遊,和做平常該做的事。
7.每天關心受害者心情:你今天睡得好嗎?
不要以為不提變會遺忘此事。
因為,受害者天天都受情緒的苦,
因此關心感受和抱抱受害者,
表達關心、支持,例如:“我會一直都在”
“我們一步步恢復就好,不要急。”
都會是很重要的陪伴的方法。
最後,我想分想一個真實的故事最為結尾
在日本有一名記者叫伊藤詩織在2017年時,應徵電視台工作,卻被山口敬之原TBS電視台華盛頓分局局長藉由見面談工作的機會,在酒裡下藥性侵。事後伊藤詩織用了四年的時間,面對日本法律的不公義,和社會對她招開記者會時的衣著的指責,已經受傷了,還要承受眾多人的指責。但是,我尊敬他的是,他在面對日本社會對他的批評之下,他沒有自責自己,也沒有自卑。他清楚知道:錯的是對方、自己可以有穿著任何衣服的權利。最後,憑一己之力改變了日本法律,最終也得到勝訴。
我認為她始終都活出一種不卑微的內在精神,而且還有一種挺直腰桿子的尊嚴。雖然他也因此受傷了,有時會因創傷有恐慌的發作,但是,他接受、面對、處理、放下。他說這是他一輩子的功課,很不容易,卻給許多女性最深的陪伴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