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35《懂心理,調出好關係》「越比越氣人的社會比較,降低幸福感的殺手!!!」by 姜尚文心理師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2023-10-1500:18:07

Available Platforms

研究人員發現,國際上來看,年薪9.5萬美元的人最快樂,
其「生活滿足度」最高。
 
收入水平的人會經歷一個「平穩期」
超過這個水平後,
就不再能測量出更多金錢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顯著關係。」
 
除了收入以外,
還有一系列因素對幸福感有重要影響。
許多研究報告指出,
一個人的人格因素,是正向或是負向,
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家人、朋友、單位同事),
是否有「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應對生活的彈性能力,
以及自主權的多寡,是否能掌握人生的自我選擇權,
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
 
1985年,Michalos提出了
令人滿意的偏差誤差理論。
個體滿意度的評估是基於現狀與這些標準之間的差距,
向上比較使滿意度降低,向下比較使滿意度增加
研究結果顯示出社會比較這個因素
相對於其他的預測方式,
更能有力地預測生命中幸福滿意度。
一個人若是不斷的進行社會比較
會降低自身的幸福感,
 
因此,社會中的貧富不均,讓人更容易進行比較
會造成人們的焦慮不安,幸福度會下降。
正如同論語所說的一個和諧的社會,
在乎的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
北歐國家幸福指數之所以一直佔據全球榜首,
是因為整體社會的財富相對更平等。
 
當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可能會情不自禁地進行金錢攀比,
導致與他人進行許多的社會比較,
容易陷入經濟學家說的「零和博弈」,
即一人得,那另一個人失。
人們常會問自己,我做得好嗎?
我有比其他人好嗎?
很容易落入「零和博弈」的思想中
但試想真的是如此嗎?
 
社會心理學家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
指出向上與向下的社會比較
可以進一步分成能力性(ability-based)
與意見性(opinion-based)的社會比較行為。
 
前者指的是個體將別人或是外界視為一種競爭關係;
而後者則是參考他人的意見與決策,
檢視自己的狀態是否符合世界的眼光與期待。
 
能力上的比較,有較多的指標可以來衡量,
也可以透過努力來累積,達到一定的結果,
相較於能力性的社會比較,
意見性社會比較更像是將他人視為可以參考的對象。
而目前社群媒體對於意見型的比較具有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在使用社群媒體時,
與其將網路上朋友或是他人看作競爭者,
將社群媒體視為競技場,
將他們當作諮詢或是意見參考標地的對象,
在網路世界中,人很容易把自己的生活跟他人做更廣泛的比較。
甚至在當中尋求認同:一種單向度崇拜,
網路世代的虛假文化中充斥各式價值與言論,
促使了人們對於成功及美麗的不切實際的想像。
自身若是沒有這方面的覺察,
對於心理狀態會有許多負面的影響。
美國的一些研究顯示出目前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節節攀升,
都跟長期大量的使用網路有關,
他們因為長期與他人比較,
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錯,
將自己視為無用,無能之人,
因此無法享受當下人生而長期處於情緒低谷。
導致青少年容易陷入憂鬱的情緒,
一項研究發現,臉書使用頻率較高的大學生,憂鬱的程度也比較高。
 
如何避免不斷的社會比較呢?
學習寫下感謝是個好方法,
不彷準備個本子,每天寫下3到5個感謝的事,
讓我們不再那麼追求「物質」,
擁有「物質主義」會讓你容易比較而痛苦不堪,
為了解決這樣的思想,
感恩就是對抗物質主義的一種方法,
它能讓你減少對於物質財產的渴望,
也能減少和追求物慾有關的負面情緒。
 
此外,不要將幸福感的獲得只放在金錢的賺取上,
人生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獲得幸福感,
從人際關係,自主權的多寡,
自我實現,追求夢想,家庭伴侶關係等,
都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
我們不彷從中想想,
為自己打造規劃一個幸福的人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