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43「羞愧感和罪惡感大不同!,我不好和我做的不好!」by 姜尚文心理師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Healthy Relationship》

2023-11-1200:18:27

Available Platforms

羞恥感會向外投射,不僅自身有所感受,
形成自己對他人的看法以及對外在世界的恐懼。
他們很在意旁人的眼光,
深怕外界會發現自己有缺陷、
比別人差、活著沒價值等。
 
許多具羞恥感的人會擔心,
當自己真正的模樣暴露出來或「被人揭發」後,
會被眾人排擠。因此他們更想自我孤立,
躲在沒人能看見的地方。
 
「羞恥感」與「罪惡感」有很大的差別。
羞恥感:以負面的眼光批評自己。
有些人在受到身心創傷後,
自我觀感會變得很差,
自認為我是很差的人。
 
罪惡感:以負面的眼光批評自己的言行。
因為造成對他人的傷害,因此產生罪惡感。
 
兩種心態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行為。
罪惡感的人,會想要補償、道歉或修正某項行為,
完成之後,心裡的負面感受會減輕,
自我觀感也會比較正面。
 
然而,羞恥感不能帶來什麼好的效果,
只會使人沉默、孤立。無法與人有更好的連接
 
所以分辨這兩種心態非常重要。
可以這麼說
羞愧感和罪惡感的核心差異是:
是「我不好」和「我做的事情不好」
 
學者Kaufman(1989, 1992)認為當個人表達情緒、驅力與需求時,
因為重要他人不但未肯定其表達行為,而且拒絕與批判,
以致於對表達以上行為感到羞愧。
類似的經驗一再重複後,
情緒、驅力與需求的表達與羞愧感產生連結
將外界的指責和羞況產生了深刻的連接
除了形成羞愧感情結外, 個人還會因為認同、
內化父母的對待方式,而以挑剔、批判等行為貶低自己,
讓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
 
內化完成後,羞愧感跟相關事件成為自我的一部份,
即使沒有旁人引動,個人也會主動引出羞愧感,
只要個人在意識上覺得無法符合某標準,
並且感覺自己的缺點暴露在他人面前,
便觸動自我批判,而喚出強烈的羞愧感。
 
羞愧感是一種高度負面
及痛苦的狀態,會中斷一個人的行為,混亂其思想,並使其無法言語。
以至於癱瘓自我功能,
使個人在語言、動作上顯得不自在(Kaufman, 1989, 1992)。
由於羞恥感帶給當事人痛苦的感覺,
而促使當事人以防衛方式抗拒或掩飾羞愧感,
常用的方式
1包括躲藏(hiding away);往內退縮(internal withdraw)。
例如躲入幻想世界以恢復舒服的感覺。
2憤怒(rage)。藉著憤怒將自己跟別人隔離,令他人害怕與服從,以重建自尊;讓別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3輕蔑(contempt)。輕蔑是帶著批判及瞧不起的態度來看待他人,目的是藉著凌駕別人來對抗羞恥感。
4以幽默化解;厚著臉皮做下去
5認命(mortification)地接納自己是不值得被尊敬,以不在乎態度否認羞愧經驗;
6追求權力(striving for power)。追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用權力操控他人,以補償因羞愧感所引發的缺陷,以及將羞恥感隔絕。
7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追求完美的目的,在補償自覺的缺陷,但是對完美沒有清楚客觀的標準,因此不管如何努力,仍覺得不夠好。(5)轉嫁責任(transfer of blame)。將犯錯的責任轉嫁他人。
 
近幾十年來,羞愧感與心理困擾之關係逐漸被肯定。
研究上發現,與羞愧感有關之異常行為有:
創傷後壓力症(Jackley, 2001)、社會焦慮、社會恐懼、一般性焦慮(Hyde, 2003)、不良親密關係(LaPointe,2001)自戀(Lewis, 1995)、青少年自殺(Shreve & Kunkel, 1991)、低自我效能、低自尊(Zhu, Wang,
& Qian, 1999)、解離(Irwin, 1998)、物質濫用、憂鬱、飲食異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