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象公場於2020年應社造團隊「大橋工舍」的邀請,結合Urban Baker App製作《大橋1988》,這不僅僅是一場聲音走讀,參與者被賦予調查者的身份,追尋鬼魂給出的線索,穿越迪化街、大橋頭一帶的廢棄房舍進行一系列的搜尋。
在2022年桃園鐵玫瑰藝術節《LogIN:新南向》,則是讓參與者在中壢火車站前面的中平商圈探訪,並試圖創造虛構的小說世界,鬆動現實社會對移工的固化認知。
另一檔談及的製作《搜尋結果:查無此地》則是在2023年的台南藝術節,在五〇年代的「台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發生點,參與者在劇中被化身為特務,聆聽被調查者的相互猜忌和情感糾葛,最後揭示出無辜者被陷害的結局。
事實上,我們本身就是整場演出的一部分。當觀眾踏出劇場,隨著作品指示一步一步探覓街道的角落;我們彷彿是日常裡的拾荒者,不斷在廢棄的眾多礫碎中尋找過往的殘響,從作品的聆聽、在不熟悉的景色中張望,無法預期地與陌生人邂逅中捕捉街區的紋理。
然而,當高速的城市發展不斷地淘汰老舊的聚落,漫遊者劇場的創作者又如何在龐大的遺忘和消逝中,挖掘那一點極其珍貴的地景記憶,甚至在跨域實驗中怎麼去幫助參與者召喚歷史的感知,重新對空間有想像的可能?
【本集內容】
〔00:45〕《大橋1988》:老屋拆遷之前應該要留下什麼?
〔07:43〕如何讓參與者去對陌生空間產生共感和連結,那個說故事的「鉤子」為何?
〔10:49〕當參與者被賦予某一類的「偵探型人物」
〔14:12〕縫隙裡的慾望:另類的移工群體題材《LogIN新南向》
〔24:10〕走出劇場之後,參與者需要「移動」的理由
〔26:58〕日常和演出的界線怎麼被打破?
〔30:07〕《搜尋結果:查無此地》虛實之間迸發的情感和想像
〔37:25〕漫遊者劇場如何去開啟新的可能性,它是否能玩出更多新的形式?
主持:簡韋樵(Joe)、蘇品瑄
來賓:李承寯
劇團:複象公場
【延伸資料】
簡韋樵:〈挪用、批判、改造——《搜尋結果:查無此地》、《暗坑囈語——走讀安康接待室》對地景的借用和操演〉,《表演藝術評論台》(2023年11月13日)。
簡韋樵:〈在孤立瞬間攫取歷史《逝言書》〉,《表演藝術評論台》(2021年05月14日)。
Instagram @spectactor.tw
早晨一杯咖啡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u2qmff006301v39toh9pli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u2qmff006301v39toh9pli/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