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聽聽你們的心裡話: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pjv71ga00cs010v0e8wavhv/comments
「當時決定從加拿大回到台東生活時,最大的掙扎是...我的家人也要因為我而出櫃。後來,我和太太鼓起勇氣,就帶著兩個孩子回家......很謝謝媽媽,在我們回家之後,只要有人問起我們的關係,都是媽媽擋在前面。因為媽媽的態度,我們就再也不用害怕了。」——台東同志家長寶玉
【一起家家酒】
有著基督徒背景,在台東出生長大的寶玉,13歲時就離開了家到台北念書,後來一路北漂到美國讀書、上海工作、移民到加拿大,跟家裡始終維持著一個遠遠的距離。而寶玉的家就和許多台灣家庭一樣,家人之間不太會交流情感話題,有任何心裡話也很難直接說出口。所以,每次帶伴侶回家時也總會說她是「室友」。
雖然努力隱藏,但是寶玉笑著卻又無奈的說:「或許父母跟孩子之間就是有著神秘的連結吧!」某次媽媽北上借住寶玉家,回台東時在她的床頭留下一封信,信裡充滿著媽媽對於寶玉是同志身份的失望與傷心。對當時的寶玉而言,這是很大的衝擊,但卻也不知道如何和媽媽溝通對話,關於「出櫃」與「認同」的事,就一直放著彼此的心裡了。
一直到寶玉在加拿大透過人工生殖懷孕,她才開始跟家人有更多的交流和連結。在懷孕滿三個月時寶玉想與媽媽報喜,但電話另一頭卻安靜了許久。這個靜默是令人緊張的,不知道媽媽的情緒是什麼?不過後來,媽媽開始叮嚀孕期需要注意的事情,甚至詢問是否需要到加拿大幫忙做月子。
媽媽的態度展現了強大的溫柔,讓總是有話不說破的家庭有了連結情感的機會。在2018年,離家遠走世界多年的寶玉和太太,帶著孩子們回到台東生活,她們和父母如何共同面對教會朋友的好奇探詢以及緊密的鄰里關係?邀請所有朋友一起聆聽同志家長寶玉的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不過,並非所有同志朋友的出櫃歷程都是順利美好的。在收養家庭中成長的同志朋友Vivi也分享著自己的出櫃故事。當時與養父母出櫃之後,難以接受的他們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為了讓養父母放心、維持家庭的和諧,遠赴法國學鋼琴的Vivi決定嘗試進入異性戀伴侶關係。原本以為可以改變,但是在結婚之後,丈夫卻主動提出離婚,希望Vivi可以「做回自己」。
【性別就是力量】
在單元《性別就是力量》中也為大家邀請到同志諮詢熱線親密關係小組的夥伴Amy,也從自己的出櫃故事出發,更深度的與聽眾分享,同志朋友與原生家庭出櫃為什麼是件困難的事?而當櫃父母因為失落而開始情緒勒索、金錢控制時,我們又要如何先卸下是非對錯的爭辯,看見櫃父母其實也是「受傷的人」?而女同志與男同志在出櫃時,是否也會因為父母、社會對於性別的期待不同,而需要面對不同的課題呢?
Facebook|雅柏如是說
Instagram|albert_radio
合作邀約|ken852205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