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Log in
    Search
    Membership

#29 斯文里:阮 ê「西索米-法拉梭」青春時代

斯福外星電台 SIFU Alien Radio

2024-03-1500:00:00

Available Platforms

Comments

豬屠口一帶,在過往,除了宮廟樂音和歌仔戲曲作為街頭巷尾信仰圈的音樂類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樣不那麼為外人所知的音樂-經濟活動——這裡有不少女性居民,曾經是民間慣稱為「西索米」的西樂隊隊員。

金梅和寶珠,在五十幾年前(約是民國六十年前後)——她們的少女時代,和往後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曾經是附近的「太平音樂團」的隊員,金梅是樂團裡的長號樂手,寶珠則主要擔任樂團持牌手和雜務。彼時,台北地區有多個頗具規模的西樂隊,可謂競爭激烈。但因為樂隊的演奏場合性質需求,即便演出酬勞對當時的勞動階層而言,是相對不錯的,但對多數成員來說,終究只能是個兼差的副業。但也因為如此,等到這些少女樂手成年了,開始其它更常態性的工作,甚至成家生育後,仍能利用上班或照顧家務的空檔,繼續接西樂隊的「單」,進出各種需要樂隊的場合,一直到殯儀館和國樂葬儀音樂興起的時代......。

順帶一提,在3分鐘處,金梅隨口說了幾樣西樂隊常使用的樂器名稱,你猜得到是哪些樂器嗎?

最後一段,是去年某次宮廟慶典「迎鬧熱」時,在長長的各團體隊伍裡,來自台北靈安社的女子西樂隊,走過協天宮廟門口時的行進演奏。


---------------------------------------------------------------

*** 西索米(Si-Sol-Mi),在台灣起源自日殖時代後期的30年代,由一位西班牙籍神父,在其服務的彰化羅厝天主堂,成立一支聖樂管樂隊,指導成員吹奏技巧並訂製制服,於婚喪場合出隊演奏。同時此時西方音樂也随日本西化的腳步,從知識份子和殖民者階層開始,在台推廣,逐漸被台灣社會尤其年輕輩所認識。當時加入西樂隊,其實也是許多來自非信徒家庭,且社經條件不優渥的子弟,接觸西方音樂的重要管道,而且還能賺取外快。

西樂隊在戰後繼續普及,並脱離了原本的基督宗教背景,在民間流傳,融入部分傳統的婚喪習俗,逐步在地化,深入當時大眾的婚喪喜慶場合。西索米,是專指在喪葬場合的演奏,而在宣傳或喜慶場合,有些地方稱作「法拉梭」(Fa-La-Sol),有些則以其他稱謂命名。1960年代起,女子成員為主的西樂隊逐漸盛行,有些樂隊的服儀,甚至走在當時潮流的前沿。

--------‐-----------------------------------------------


特別感謝:斯文里里長江雪卿及顏震宇先生






Le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nsq5uxv00ky01u79fwpd6nf/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