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毋以惡小而為之

杰why生知

2024-07-2600:06:08

Available Platforms

官方IG:jaywhyknowledge

工商時間:
我和朋友一起製作的廣播頻道“三地演義”在每週四下午2:05全球首播
每週四晚上22:05重播 記得鎖定廣播AM729/FM88.1 也可以到世新廣播電台官網收聽即時廣播節目喔!

廣播內容會在每週五的下午2. 發佈在spotify,apple podcast,kkbox,sound on 的podcast平台!
如果你對於香港、馬來西亞、台灣之間的新聞、日常生活、文化衝突有興趣
記得準時收聽!也可以到IG追蹤我們的官方帳號:(three_regions_chat)#講兩次!!追蹤支持我們!


這集的懶人包: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又稱破窗理論)是由美國犯罪學家詹姆斯威爾森(James Quinn Wilson)和美國社會科學家喬治凱林(George Lee Kelling)兩人所提出的理論。

3種常見於生活中的破窗效應: 
雖然破窗效應比較常被應用在社會現象上,但其實也能透過破窗效應,來檢視個人的日常生活。例如以下為3種常見的例子:
愈來愈多的髒碗盤:髒汙的餐盤不洗,直接放在水槽裡面,其他人也可能把自己沒洗的餐盤也堆在那邊,最後愈來愈多,看誰先受不了當負責清理這一切的倒楣鬼。
愈來愈亂的衣櫥:原本井然有序的衣櫥,因為某天趕上班,衣服收進來就隨便塞進衣櫥裡面,下次再收衣服的時候,可能看到衣櫥凌亂,便覺得沒關係就隨便塞吧,使得衣櫥越來越不堪入眼。
愈來愈髒的廁所:骯髒的廁所環境,會讓使用者更加的不注意廁所清潔,沒丟進垃圾桶的衛生紙,不會被撿起來,反而可能讓其他人跟著隨便亂丟;地上的尿漬不會減少,只會愈來愈多。相較之下,整潔的廁所,使用者的衛生意識也會比較高。

阻止破窗效應的方法
破窗效應其實跟從眾心理頗為相似,都是人們因為看見別人所做的行為,想跟著效法的現象。因此為了避免破窗效應的蔓延,解決的根本之道其實在我們自己本身。
若我們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環境中的不良行為能予以指正或協助改善,便不會輕易隨著他人的負面行為或是偏激的輿論起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