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月31日,美國大選前的最後一項關鍵通膨指標:9月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出爐!其中整體PCE再度放緩、年增2.1%,創下了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核心PCE年增2.7%,與前月持平,略高於預期的2.6%,主要原因是受到服務價格仍舊居高不下,住屋價格也不見減速,顯示通貨膨脹黏性仍在,降息幅度存在變數。
10月22日,IMF 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呼籲,政策制定者應該對中期前景保持警覺。報告強調兩個值得關注的領域:首先,寬松的金融環境已使脆弱性持續上升,例如造成了全球資產估值高企、政府和私人部門債務水平上升,以及金融機構加槓桿等。第二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高度的不確定性(尤其是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相關的不確定性)與金融市場波動性之間的脫節。
降息在即,高利率人民幣遞延效應卻蠢蠢欲動,通貨膨脹也是黏性依舊,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現在這個看似繁榮,卻暗潮洶湧的全球經濟變化?
二,
10月31日,歐盟開始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至45.3%,措施將為期5年。
前一天的10月29日,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員工代表會會長表示,福斯汽車打算進行比預期更深入的大規模重整,打算關閉國內至少3座工廠,裁汰數萬名員工,並縮減國內其他廠的規模。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席穆勒 (Hildegard Müller) 已經公開表示,由于国际竞争激烈,德國車廠目前正在缩减投资。
事實上,九月份,BMW就表示,受馬牌(Continental)煞車系統出問題的影響,需召修150萬輛車,成本因而大增,不得不下修年度業績展望。
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電動車,德國車廠為什麼會淪落至此?雖然祭出了關稅大刀,但真的有效嗎?歐盟到底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