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浪漫主義(romantisme)的源起與發展

博物館開門

2024-12-1800:16:33

Available Platforms

浪漫主義 :
是18世紀末出現在德國和英國的文化運動,19世紀至1850年代在西方傳播,呈現了文學、繪畫、雕塑、音樂、政治和舞蹈的新風貌。藝術家渴望透過探索藝術的所有可能性,來表達精神狀態。呈現感覺對理性的反應,崇高神秘與奇幻,在夢中尋求逃避與快樂,病態與崇高,異國情調與過去,激情與憂鬱敏感的理想或惡夢。其美學和道德價值主張對自然情感的提升,將懷舊描述為人類意識的真實態度,並將自然理論視為人與神之間的中介。

早在 17 世紀,「浪漫」(romance)這個形容詞,就在英語中出現,指「小說文學訴諸想像力的特徵」。“roman”源自古法語romanz,romans,指中世紀不是拉丁語,而是以浪漫語言寫成的小說故事,一方面是哥德式的,另一方面是浪漫的、奇妙的、神話般的、想像的或虛構的。

“romantisch”和“romantic”,這個形容詞, 17 世紀末傳入法國和德國,此時,“與小說相似”的概念帶有貶義,意在“喚醒靈魂中對小說的危險品味”。 18 世紀,具有「如同在繪畫中」的含義,成為圖畫的同義詞,因為「在浪漫主義中,自然是透過藝術(最初是小說)來感知的」 。這個詞隨著啟蒙時代的法國與日內瓦哲學家、文學家和音樂家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著作《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賦予了浪漫的詞,與英國流行將自然的花園融入畫中,風景如畫的概念相謀合。1776到1778年間寫於巴黎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於作者身後出版,是具有哲學思想的自傳作品,由十次「漫步」組成,像是作者隨筆的「遐想日記」,記錄對人類和精神世界本質的思考。盧梭通過哲學視角來闡述幸福,平和,隔離,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盧梭曾以《對話》(Dialogues)著作聲名大噪,他天性孤獨和多疑,曾流亡到Ermenonville城堡(château d'Ermenonville)。

18世紀末的德國,浪漫主義回歸了中世紀及其文學的價值,而不是承繼古代和古典主義的文學元素。1797-1798年間,德國浪漫主義詩人、作家、哲學家諾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創造了「浪漫化」一詞,指的是使世界詩化的過程:「世界必須浪漫化...透過賦予秘密事物高度意義,日常生活神秘的威望,已知未知的尊嚴,有限無限的外觀,將它們浪漫化」。德國詩人、翻譯家及批評家,德國浪漫主義傑出的領導者August Wilhelm Schlegel(1767—1845),以《戲劇文學課程》(Cours de littérature dramatique)在歐洲傳播浪漫主義,將浪漫主義詩歌帶回現代詩歌,以基督教傳統為標誌,對各流派持開放態度。祖籍瑞士,法國小說家斯塔爾-霍爾斯坦(Anne Louise Germaine de Staël-Holstein,1766—1817)在著作《德國的》(De l'Allemand)中寫道:「浪漫主義這個詞是在德國新引入,指以遊吟詩人的歌曲為起源的詩歌,誕生於騎士精神和基督教。 」

浪漫主義在所有藝術具有革命意義,根源於啟蒙時代的核心。由德國「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的代表於1770年至1780年間在德國製定。

「狂飆突進運動」( Sturm und Drang)
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國文學和音樂領域的變革。是文藝從古典主義脈向浪漫主義的過渡階段,可說是浪漫主義的初現,名稱源自德國劇作家、小說家克林格(Friedrich Maximilian von Klinger,1752—1831)。此運動以他1776的戲劇作品《狂飆突進》命名。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和政治人物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他的代表作《少年維特的煩惱》(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表達了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1774年秋天,在德國Leipzig書展面世,是第一部讓歌德在德國成名的小說,主人翁的行為取決於他的感覺——成為感傷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狂飆突進運動」由市民階級的青年作家發起,他們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受到法國哲學家盧梭哲學思想的影響,歌頌「天才」,主張「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另一方面,反對啟蒙運動的社會關係,反對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此運動從1765年到1785年,持續了近20多年才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取代。文化方面,開始頌揚情感力量,個性的崇拜,認為是所有創造性活動的先決條件。並不是與現實決裂,而是對盧梭在 18 世紀中提出的情感崇拜和偉大自然神話。 此運動最具創新性的想法是藝術天才的概念,非理性和創造性,不再像啟蒙運動受理性約束,而是打破規範、慣例、束縛以及激發內在自由。繪畫方面,重視主觀性和聆聽神聖的靈感、直覺、激情。

啟蒙運動(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
指17世紀及18世紀,在歐洲發展出的哲學及文化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實存的基本問題,展開思潮、知識及媒體的「啟蒙」,亦開啟了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歴程。有別於天主教神學權威的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相信普世原則以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發展生出自由與平等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浪漫主義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浪漫主義思維認為「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後,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真誠的心。因此,誕生了新的藝術概念,創作的絕對自由,拒絕規則和傳統的限制,主張個人想像力,根據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權利。 如德國《狂飆突進》運動,透過激情和個人自發性,通往浪漫主義,然而,仍然參考了古典經典和古代作品。

德國的詩人、評論家及東方主義者施萊格爾兄弟Schlegel ,於 1798 年創辦的文學《雅典娜》雜誌,可謂德國浪漫主義的創始出版,他們與德國詩人Johann Ludwig Tieck(1773-1853)、德國哲學家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1775 -1854 )和Novalis (Georg Philipp Friedrich Leopold von Hardenberg, 1772- 1801)組成“耶拿小組” (groupe d'Iéna),反對新古典主義美學盛行時期的希臘和羅馬模式,傾向表達非理性和神秘主義、無限和浩瀚的感覺、自然與內在感覺之間的關係。

在英國,愛爾蘭哲學家Edmund Burke(1729 -1797) 1756 年的文章《我們崇高與美麗觀念的起源的哲學調查》(Recherche philosophique sur l'origine de nos idées du sublime et du beau)影響了崇高繪畫和風景的神秘主義,例如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 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他寄情於自然,透過象徵性和反傳統方式,傳達對自然世界主觀情感的反應。1920年代,他的畫作被表現主義者重新發掘。1930和1940年代初,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者從他的畫中汲取靈感。

《霧海之上的漫遊者》:
1818年創作的《霧海之上的漫遊者》,描繪一名男子站在懸崖上,背對觀眾,凝視被濃霧籠罩的景觀,霧氣中有其他山脊、樹木和山脈穿透而出,遠處的景象延伸至無盡的遠方。此浪漫主義的傑作,為自我反思或人生道路的沉思的象徵,景觀被認為喚起崇高之感。《霧海之上的漫遊者》表達了德國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感。直到20世紀初,1970年代,才成為流行藝術與高雅文化的典範。1970年被漢堡美術館(Hamburger Kunsthalle)典藏。

浪漫主義中的崇高感(Sublime):
愛爾蘭哲學家Edmund Burke(1729—1797)將崇高感,解釋為自然的猛烈表現所引發的精神狀態,通過災難或令人不安的幻象,使人感到驚訝,他打破了自然的古典、和諧與寧靜的源泉。

1763年,蘇格蘭詩人、文藝收集家、 James Macpherson(1736—1796)出版了《奧西斯詩》(Poems of Ossian),在歐洲引起熱潮。受到古代Goidelic語詩歌的啟發,他重寫的詩歌歸功於3 世紀的蘇格蘭吟遊詩人。

1764年,英國藝術史學家,文學家 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開創了「黑色小說」流派,黑暗的背景和恐怖的氣氛,符合愛爾蘭哲學家Edmund Burke定義的「崇高」。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Bourbon王朝的動亂,引起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劇變,並波及整個歐洲。19世紀初,點燃歐洲浪漫主義的是政治,反映人們渴望看到更多民主政權,取代獨裁王朝的強烈願望。 法國大革命在短短幾年,奇蹟般地實現了自由國家的浪漫理想,一個有自我意識,並掌握自己命運的自由國家。 此情況說明法國浪漫主義的力量與光輝。如果沒有這場政治地震,受到古典文化滋養和貴族支撐的法國,很可能永遠無法接納浪漫主義。

德國的浪漫主義:
思想傳播,在浪漫主義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祖籍瑞士的法國小說家斯塔爾夫人(Anne Louise Germaine de Staël-Holstein,1766—1817)在 1800 年寫到:「人類所做最偉大的事情,歸功於對自己命運不完整的痛苦感覺…思想、情感和行動的崇高,源於對擺脫受限的想像力的需要」。

19世紀的歐洲革命,結合了民主理念與民族肯定。民族肯定伴隨著對起源的追尋,以便能凝聚民族,建立在中世紀文學和歷史主義文學和圖像元素基礎上:浪漫主義作家和藝術家,尋求復興被啟蒙時代哲學家所鄙視的基督教中世紀,用感覺和美學,作為特權研究領域,取代理性模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