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工業和製造業中,自動化已成為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工業4.0的發展,純粹自動化已無法滿足所有生產需求,特別是在需要靈活性和人類專業判斷的場景中。本集數位關鍵字邀請達明機器人視覺應用處處長黃鐘賢David,深入探討協作機器人(COBOT)的技術發展與實務應用。
相較於傳統工業機器人被圍在固定空間工作,協作機器人是專為與人共同工作而設計。它可以具備具備視覺、力覺、皮膚等感測器,在遇到碰撞時會自動停止,外型也較為圓潤安全,讓人在旁工作時不會有壓力感。更重要的是,協作機器人提供手拉教導等簡單操作介面,大幅降低使用門檻。
達明機器人特別在機器視覺領域創造差異化,在多個產業展現成效。以電子業為例,協作機器人可透過視覺確認螺絲姿態,確保鎖付品質;在CNC加工業中,協助精準定位與取放料件;在半導體業中,則幫助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進行精準定位與搬運。此外,機器視覺還可進行產品外觀的自動光學檢測(AOI),並將檢測結果數位化記錄,方便追蹤管理。
一個成功的協作機器人需要整合多項關鍵技術,包括機構設計、馬達控制、通訊系統等硬體,以及涉及機器人運動學的複雜運算。近年來,隨著IT技術的導入,視覺辨識、人機介面等功能也逐漸完善,使協作機器人從純機械走向更現代化的智慧系統。
在全球市場中,協作機器人主要由2007年成立的Universal Robot(UR)領導,日本FANUC等傳統大廠也是重要參與者。臺灣憑藉完整的零組件供應鏈優勢,從減速機到各類零件都能在地採購,展現出在協作機器人產業的潛力。達明機器人更致力於教育推廣,設立培訓中心服務各級學校,並舉辦全國智慧製造應用競賽,提供實作平台縮短產學落差。
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已從製造業延伸至餐飲服務業,例如在新加坡、日本等人力成本較高的地區,已有業者運用協作機器人製作章魚燒、煮拉麵等。隨著AI技術進展,協作機器人將變得更智慧化、更容易使用,這不僅是為了服務他人,更是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讓未來的長者也能獲得機器人的協助。而臺灣憑藉完整的供應鏈優勢,有望在此波革命中扮演關鍵角色,帶動整體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