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自1985年,任職故宮,有幸於1999年至2018年間擔任七位院長的國際交流事務幕僚。2025年適逢故宮百年,特別簡介院史,並介紹迎新好展。
故宮院史: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一個月,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仍依《清室優待條例》續居宮中,直到1924年北洋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後才被逐出宮。之後,國民政府於1924年依留學法國的李石曾委員長的建議,設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室善後委員會」,開始清點紫禁城內典藏的歷代文物,並於1925年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及《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於同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了故宮博物院。
故宮於1925年由宮廷轉型成博物館之初,設立了理事會及委員會主持院務,1928年改制後的首位院長為教育家易培基(1928-1933),之後由副院長,金石學家馬衡扶正(1933-1948)。1933年至1949年,馬院長在任的16年間,國家歷經了八年的對日抗戰及四年的國共內戰(1945-1948)。1933年,日軍逼近北京,迫使故宮精選了13,491箱文物,從北京經上海、南京及大後方的萬里播遷。國共內戰末期,2,972箱故宮文物於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間,分三批從運抵台灣。在此動盪時期,馬衡任重道遠,帶領故宮人員保衞國家瑰寶,然而,馬衡並未隨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續任北京故宮院長直到1952年,任期長達19年。
1949之後——故宮文物在台灣
國共內戰之後,隨國民政府由遷至基隆港的原來在北京的文物,僅佔1933年遷離紫禁城總箱數約22%。原來在北京和南京的珍貴文物,於1950年先被安置在台中霧峰北溝的庫房,一年之後,「兩院存台文物清點委員會」以三年的時間編成「點查清冊」。往後,於1957年在台中的北溝陳列館,及1965年在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對外啟用之後的展覽,皆可依此套原始清冊來策劃。
巨幅山水:
清 《慶豐圖》
絹本 ,393.6x234
巨幅青綠山水畫,為清宮畫院畫家唐岱、孫祜、沈源、丁觀鵬、王幼學、周鯤、吳桂 ,七位畫家合筆的巨幅立軸畫作。畫幅上有于敏中(約1714-1779)奉旨題寫乾隆皇帝(1711-1799)御製詩。
畫作描述漢代典故故事。漢高祖劉邦祖籍豐邑(江蘇豐縣)人,定都長安後,父親思念家鄉,漢高祖於是下令將長安城街景,改建成家郷豐邑的風貌,並將故鄉居民移居致長安城。
作品以鳥瞰視角,以近大遠小佈局,並以工筆界畫細緻描繪建築,建築群比例精準。畫中精心描繪了江河、雲、瀑布、樹木、宮殿、台閣、街景、橋、圍牆、欄杆、魚船、百姓、船夫等。
鑑藏寶璽印:
八徵耄念之寶、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之寶、石渠定鑑、石渠寶笈、寶笈重編、宣統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
「國寶聚焦」:
故宮典藏的文物,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為了讓參觀者欣賞國寶,故宮為國寶專門安排展廳,每季選展一件書畫國寶展出。
沈周 《寫生冊》
2014年4月25日指定為國寶文物。
明弘武7年(1494年)
(68歲)
紙本,行款版式
約 34.6x57.2 公分,20開(16幅畫)
沈周(1427-1509):
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為蘇州「吳派」的代表人物,與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94-1552)並稱「明四大家」。
沈周的繪畫風格受多重影響,自幼家學淵源,為人溫雅敦厚,在詩文、書法、繪畫等方面均很傑出。後來拜入杜瓊門下。沈周家中有收藏的古代畫作,耳濡目染,漸而提高了繪畫水平,從宋元時期名家的繪畫風格,發展出自我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明代寫意花鳥畫風,將南宋的水墨蔬果花卉,以淋灕水墨,瀟灑的用筆來呈現日常所見的主題。沈周觀物生趣的寫意畫風,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寫生冊》每開動植物畫作,皆有乾隆皇帝(1711-1799)的題識。
畫冊前有四個篆書題「觀物之生」,雖然沒有署名款印,書風推測是沈周好友李應禎所書。
後副頁第一開,沈周自題:
「我於蠢動兼生植,弄筆還能竊化機;明日小窗孤坐處,春風滿面此心微。戲筆此冊,隨物賦形,聊自適閒居飽食之興。若以畫求我,我則在丹青之外矣。弘治甲寅。沈周題。」
題識中自謙是「戲筆」之作,並說:「若以畫求我,我則在丹青之外矣。」可見沈周隨性的寬和態度。題識筆瀟灑,有宋四家,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書風。
鈐印信息:乾隆御覽之寶、御書房鑑藏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石渠定鑑、寶笈重編、古希天子、太上皇帝、太上皇帝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等印。
《石渠寶笈》
清代內府收藏的歷代書法和繪畫的專書,分為初編、續編、三編。名稱源於西漢皇家藏書之所「石渠閣」。
清高宗在60年執政期間,二度命官員編纂《秘殿珠林》與《石渠寶笈》,乾隆九年(1744)開始編撰《石渠寶笈》,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共44卷。
續編始於乾隆56年(1791),成書於乾隆58年(1793),40冊,編修者有10人。
三編始於乾隆58年(1793), 成書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28函,參與編修者11人。
前後共74年,朝廷繕寫成「朱絲欄抄本」,深藏於宮中。
16開圖描繪:
玉蘭、蝴蝶花、萱、荷花與蹲蛙、蒲桃、雁來紅、雞冠花、菊、蟹與蝦、蠣房與蛤、蝤蛑、白鴿、雞、鴨、貓、驢。
玉蘭:
清淡雅致,古代宅院常種玉蘭,象徵 「玉潔冰清」 或 「玉堂富貴」。早春玉蘭稱「木花樹」 或 「望春花」 。
萱:沈周恪守儒道,事母極孝順,曾題詩:
「我母愛萱草,堂前千本花。贈人推此意,磨墨點春華。」以花卉寄託生活情思,感念母親之情。
雞冠花:別名 「高冠」,有加官進爵,高官厚祿之寓意。
貓:圓滾滾,滿臉微笑,抬頭仰望,下方勾勒腳爪。乾隆題字是從《左傳》6畜為何沒有貓,到蘇東坡的養貓是為捕鼠等說法。
沈周曾養貓,一日貓走失後,沈周作了〈失貓行〉詩,一段寫道:「憶昔烏圓(貓名)狀雖小,爪牙稜稜威比屋。堆床圖籍任縱橫,所貯殽核(肉類蔬果等菜肴)無不足。」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