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形塑自我的旅程
完成個體化成為整體
從《哲學星球》開播以來,我們一起拜訪過不同星球,主題圍繞在「我」這個概念出發,從肉體、記憶、關係、情緒等面向,探討「我是誰?」、「為什麼我是我?」以及「我可以是誰?」。
我是誰的探索,是展開一場與自身的對話。也或許,探索我是誰的旅程,本身就是生命的目的。只是,我們真的有辦法全面的、客觀地明白我是誰?。
此時此刻,我們的認知框架、語言工具、意識限制、無明的遮蔽以及自我的流變性,都會是認識論上的限制。所以,上周的節目主題:「肉體是靈魂的監獄嗎?」,通過柏拉圖《斐多篇》的對話,思考著沒有了肉體的我,是否就能卸除認識上的必然限制?
而那個不會受到限制的我,就是所謂的靈魂嗎?而靈魂的概念先於哲學,散落在心理學、宗教學等不同領域,世代生活在常民百姓家。那麼,為了自我概念的完整性,我們如何再靠近靈魂一點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人類社會的一個現象來觀察,那就是經歷過瀕死經驗的人,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脈絡,對於所經歷的過程都有相近的敘述,像是感受到平靜與喜悅,會看到光、隧道或是與親人相遇。
而且普遍來說,歷經瀕死經驗的人,也因為對有限生命有不一樣體悟,之後的生活態度也有了不同。而所謂對有限生命有所體悟,也意味著對自我意識產生了變化。
除了瀕死經驗,人類社會還存在另一個OBE現象,就是所謂的出體經驗。尤其是東方社會的佛教、道教等宗教,將OBE 視為修練的一個過程,因為靈魂出體的能力,意味著能進出更高的意識層次,而這樣的修練對進入冥想狀態,或面對死亡非常有幫助。
無論是瀕死或出體經驗,都碰觸到「靈魂」的存在,也就是非肉體的那個我。我們看到西方的科學家嘗試用神經學來解釋,認為是腦內化學物質與神經活動的產物。
而東方人們普遍相信靈魂的存在,進而探索不同意識層次,也依此建構出宇宙觀及其修行法門,像是藏傳佛教的靈童轉世、遷識修練的「破瓦法」或是《西藏度亡經》中記載的中陰身,都是以靈魂為主體,進而探尋意識的奧秘,穿越生死邊界。
今晚,在前往赫米斯 (Hermis) 星團途中,我忽然想起那一處稱為「無盡藏」的湖泊,居住在那裏的紐瑪人(Pneuma ) 傳唱著有意思的諺語:「無盡藏啊!創造者已滿身汗,祂想盡辦法也無法摧毀,祂命名的湖泊…。」
也許,肉體不曾囚禁過我,那些關於認識論上的限制,在探索靈魂啟程時,邊界就已經決定了。
從哲學視角看 OBE、瀕死經驗與《西藏度亡經》。今晚,我們將走的更遠。
01/26(六)20:00 寶島聯播 FM98.5
01/27(日)21:00 大千廣播 FM99.1 Podcast:
Apple:https://reurl.cc/1ZVW2D
Spotify :https://reurl.cc/anYD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