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74|「蛤!傳播有什麼好念的?」|從電機工程轉到資訊傳播後的那些年,我最常被詢問(質疑)的問題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2025-01-2800:32:44

Available Platforms


關於我的學涯以及職涯
可以分別收聽以下兩集
Ep. 36|Connect The Dots —— 靠著口才四處遊走的工作經歷
Ep. 35|Connect The Dots —— 在各系短居的游牧式學習生涯


傳播的四個維度是每個傳播人都會在意的
分別是:文字、聲音、圖片、影片

文字傾向理性、個人、分算
聲音則傾向感性、群體、集中


相關的文本可以參考
麥克魯漢(1964)《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傳播理論的奠基者,在這本書介紹各類媒介的「運作腳本」
包含:文字、聲音、電視、電話、數字、廣播、廣告


波茲曼(1985)《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
波茲曼是麥克魯漢的學生,在這本書詳細介紹了電視帶來的文化
詳細分析了不同的媒介對人類的影響:文字帶來理性、影像帶來感性


Walter J. Ong (1982).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Walter J. Ong 是美國的宗教歷史學家、文化理論學者
特別研究口語到識字的轉變,如何影響文化並改變人類意識


圖片和影片造就了我們當前主要的視覺文化


圖片,確切來說,影像乃至日常的照片
讓人有種眼見為憑的信念和認知
網路上的圖片,套上太多層濾鏡
反而讓照片已經與現實大幅脫節

布爾斯汀才說照片根本就是偽事件(pseudo-events)
美國當代的評論家、電影導演蘇珊.桑塔格更直接評論
「照片使人感性麻痺,讓我們能旁觀他人的痛苦。」

相關的文本:
蘇珊.桑塔格(1977)《論攝影》
桑塔格認為,每一張照片
都是從無數可能性中抽取的瞬間
將時間凝固為一個可消費的物件

這使得照片成為了一種「記憶標本」
但同時也會弱化我們對真實的記憶

旅遊攝影的流行不僅改變了人們看待景點的方式
還讓影像成為了取代親身經歷的主角


蘇珊.桑塔格(2003)《旁觀他人之痛苦》
桑塔格指出,戰爭或災難影像
既有「記錄真實」的功能
也可能淪為「情感消費」的工具

戰地攝影中殘酷的死亡場景固然引發同情
但也可能因觀看的頻繁而使人逐漸麻木
甚至將他人的痛苦簡化為一種視覺刺激



影片的拼接、剪接可以更進一步強化照片的效果
電影視覺理論有個廣為流傳的操作技術:
庫里肖夫效應 Kuleshov Effect

透過影像巧妙的剪接(也稱作蒙太奇)
可以讓同一組影片創造截然不同的敘事效果
可以參考英國名導希區考克的解說
Hitchcock Explains the Kuleshov Effect to Fletcher Markle. 1964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irmytcs05xe01x709hy7n7e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irmytcs05xe01x709hy7n7e/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