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在 19 世紀法國繪畫發展中,是浪漫主義的主要倡導者。40歲時已具名氣,接受許多官方委託的重要作品。創意作多元,包括油畫、版畫、石版畫和裝飾公共或私人建物的牆壁和天花板、以及為雜誌撰寫文章。
Delacroix 學習水彩畫並前往英國:
英國人將水彩與水粉結合,使用橡皮擦、清漆和刮擦等多種工藝來創作。 1816年,Delacroix 遇到從英國歸來的親英業餘水彩畫家Charles-Raymond Soulier, 18161-1886),這位朋友和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 1828) ,影響了Delacroix ,他開始以水彩創作,漸漸脫離了美術學院的學術標準。
1825年4月24日至8月底,Delacroix 前往英國,在莎士比亞劇院,觀看了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作品,《理查三世》(Richard III)
、《亨利四世》(Henri IV)
、《奧賽羅》(Othello)、《威尼斯商人》和《暴風雨》的演出。莎翁的創作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
《理查三世》(Richard III):
逼真描述理查三世短暫的執政時期,約創作於1591年。這部悲劇是莎士比亞第二長的歷史劇,是「第一四部曲」的前奏組曲,描繪約克家族的衰落和都鐸王朝的到來。
《亨利四世》(Henry IV):
是莎士比亞於 1596 年至 1598 年間創作的戲劇。是莎士比亞「第二四部曲」的一部分;也是描繪約克家族的衰落和都鐸王朝的到來。
《奧賽羅》(Othello):
莎士比亞在1603年左右創作的悲劇。根據義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編,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四位角色: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Moro)將軍奧賽羅、妻子、副將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情節涉及種族、愛情、嫉妒、背叛。
摩爾人:
中世紀伊比利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Sicilia)
、薩丁尼亞(Sardegna)、馬爾他(Malta)、科西嘉島(Corse)、馬格里布(al-Maġrib al-ʿArabī)穆斯林(al-Muslimūn)居民。歷史上指在伊比利半島的伊斯蘭征服者。直到3世紀,是羅馬人對未羅馬化,由自己首領統治的北非土著的稱呼。摩爾人主要由阿拉伯和柏柏爾人(Berbers)組成,也有伊比利半島的土著穆斯林(muladí)。
Delacroix赴英國兩年前,1823年,一個英國劇團曾在巴黎演出,他觀賞了德國古典主義的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浮士德》(Faust)改編版。
福斯特(Johann Georg Faust,1480 - 1540/1541 )
文藝復興時期的煉金術術士、占星家和魔術師。激發了《浮士德》傳奇的靈感,首先於1588 年出版,Christopher Marlowe在1604年改編成戲劇《浮士德醫生的悲劇史》,然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在1808年改編了傑作《浮士德》。
浮士德的民間傳説:
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歐洲文學表述「歐洲中世紀德國煉金師浮士德召喚魔鬼Mephistopheles,為追求永恆知識、個人的野心,出賣了靈魂」。「浮士德」是傳説的人物,在煉金時意外爆炸死亡,傳聞他是因向「魔鬼」出賣靈魂而遭到報應。18世紀前,浮士德在傳統文學代表「智慧」,同時象徵「愚蠢和狡猾」。近現代文學針對傳説的文學評價提升到「人類在信仰與科學的對立之間」,探討浮士德在「追求知識永恆」的同時又侷限於「被信仰塑造的世界」間的「自我認可」、「自我實現」以及「社會認可」的衝突。有許多文學、音樂、歌劇、電影或漫畫,以這個故事為藍本改編。
Delacroix 創作生涯中,常在戲劇中尋找主題:例如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創作於1839年的《墓地裡的哈姆雷特和霍雷肖》( Hamlet et Horatio au cimetière),以及典藏在內穆爾城堡博物館,創作於1843年的《哈姆雷特和霍雷肖在帶著頭骨的掘墓人面前》(Hamlet et Horatio devant les fossoyeurs avec la tête de mort ),這些與東方、文學、歷史和宗教相關的主題相融合。赴英國的旅行,使他的水彩作品精進,對他之後的北非行,有很大助益。
Delacroix的繪畫職業生涯開始於1819 年,首次涉足裝飾,為巴黎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的聖日耳曼Lottin de Saint-Germain先生的私人宅邸設計餐廳。在 1820 年完成了龐貝風格的門頂。1821 年,裝飾了悲劇作家塔爾瑪 (François-Joseph Talma, 1763-1862)在蒙馬特 (Montmartre) 的私人宅邸餐廳,創作了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四季門板,靈感來自公元79年維蘇威(Vesuvio)火山爆發時Herculanum古城的壁畫,草圖典藏在羅浮宮和私人收藏。
Delacroix 也曾創作兩幅受文藝復興畫家啟發的祭壇畫:
1819 年,為Saint-Eutrope d'Orcemont 教堂創作,受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 -1520)的《佛羅倫薩聖母像》(les Madones florentines )影響的《豐收聖母》(La Vierge des moissons);創作於1821 年,典藏在德拉克洛瓦博物館( musée Eugène Delacroix),受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 1475-1564)影響的《聖心聖母》(La Vierge du Sacré-Cœur)。此外,內政部原委託浪漫主義畫家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 )為Nantes 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e Nantes )創作祭壇畫,由於Géricault興趣不大,於是轉包給急需資金的Delacroix。
展現才華(1822-1824):
1822年,Delacroix渴望在藝術界成名,並擺脫經濟困難,首次以《但丁之船》(La Barque de Dante)或《但丁與維吉爾的地獄》(Virgile aux Enfers),參加官方沙龍展。1822 年,作品由王家博物館以 2,000 法郎購買,作品曾在盧森堡博物館(Luxembourg)展出,之後於 1874年由羅浮宮博物館典藏。
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267- 1321 )
義大利中世紀詩人,是現代義大利語文學的奠基者,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他的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他在義大利被稱為至高詩人,也是義大利語之父。
神曲(Divina Commedia)
是但丁創作的長詩,約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被視為看義大利文學的經典,及世界文學的瑰寶。對死後世界的描寫展示了14世紀西方教會的世界觀。他以托斯卡納方言寫成,為後來的標準義大利語奠下基礎。
《神曲》敘述但丁本人遊歷地獄、煉獄(Purgatorio)以及天堂
(Paradiso)的旅程,描寫人死後的情況與神聖正義的獎懲。但丁的行程象徵人對上主的皈依:首先是地獄,象徵「認罪」;其次是煉獄,象徵基督徒的「悔改」;最後是升至神前的天堂。但丁借鑑了中世紀天主教神學思想,特別是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 St. 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的托馬斯主義基督教哲學,《神曲》又被稱為「韻文大全」(Summa in verse)。《神曲》的想像世界,開創了現代小說的寫實主義和自我描摹傳統。
托斯卡尼語(Dialetto toscano):在義大利Toscana地區流行,由拉丁語演變而來,現今的標準義大利語源自於Toscana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義大利王國時期,成為義大利的官方語言,逐步形成現在的義大利語。
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前19):
奧古斯都時代的古羅馬詩人。作品有《牧歌集》、《農事詩》、史詩《艾尼亞斯紀》。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在《牧歌集》中預言耶穌誕生,被基督教奉為聖人。《艾尼亞斯紀》(Aeneis),維吉爾於公元前29年至前19年創作的史詩,敘述古希臘神話中,宙斯7世孫Aeneis,在特洛伊(Troia),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今土耳其)西北部的城邦,陷落後輾轉來到義大利,最終成為羅馬人祖先的故事,影響了但丁和莎士比亞等詩人與作家。在但丁的《神曲》中,維吉爾為但丁的保護者和老師。
《地獄中的維吉爾》展出後法國政府出資收購,但作品受到古典主義捍衛者,大衛學派的負面批評,然而,也有史學家和記者Adolphe Thiers(1797- 1877 )於1147 年創刊 的《憲法》(Le Constitutionnel)讚美「未來的偉大畫家」。欣賞他作品的還包括浪漫主義先驅Antoine-Jean Gros, 1771-1835),將Delacroix 與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爵士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相提並論。魯本斯的畫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強調律動、顏色和感官。魯本斯以反宗教改革的祭壇、肖像、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
Delacroix在官方沙龍展的前3個月,才確定《地獄中的維吉爾》的主題,主題取自但丁《地獄篇》第八章,《地獄》(Inferno)
是但丁《神曲》中的第一部(cantica)。為了能如期於4 月 24 日起在官方沙龍展出,他使用了可使顏色乾燥更快的清漆,但此顏料易損害畫布,下面的深色層比表面的淺色層乾燥得更快,會導致裂縫和龜裂。 1860 年 2 月,他獲得授權親自修復了作品。
這幅畫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丁畫中的三桅帆船,和Géricault 於1819 年創作,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的《拉梅杜斯之筏》( Le Radeau de La Méduse )類似。Géricault對Delacroix 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他早期繪畫職業生涯。作品中陰影和光缐的強烈對比,如浮雕的感覺,成為他的風格。他還使用了朱紅色、普魯士藍、棕色、白色。 另外一幅1824年創作,目前典藏在羅浮宮的作品《Scio 大屠殺場景》(Scène des massacres de Scio ),描繪土耳其軍官在馬上綁架一名希臘奴隸,靈感來自Gericault於1812 年創作,目前典藏在羅浮宮的《馬背上的獵人軍官》(Officier de chasseurs à cheval )。Delacroix 於 1824 年 1 月 26 日去世時,已樹立了自己的風格,並成為浪漫主義(Romantisme)的領導者。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