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EP19《黃帝內經》在生活中用聽的~
【 流汗可以排毒?-- 氣血同源,有些人不適合出太多汗 】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
➤ 什麼是營氣(脈內)和衛氣(脈外)?
有對中醫頗感興趣的人問:什麼是衛氣、營血?
兩部分都是《內經》裡面說的“水谷精微”,也就是從日常飲食的營養來的(這跟現代我們知道身體需要各種營養素維持各個部位的健康,是一樣的)。
衛氣(保衛的衛、衛生的衛),是在脈外;營氣、營血,是在脈內。但是來源都跟飲食的營養有關係。
所以,《內經》裡面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意思就是說,失血、血虛的,不可以發汗;汗多、大汗傷氣的,不可以失血。
這個在很有名的醫書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裡面講很多,有些藥方是讓人發汗散寒氣的,用藥方的禁忌,就是人在出血、或者血虛的時候,不適合使用。
如果從日常生活保健來看,那麼,虛弱或者貧血的人,不太適合出太多汗。
舉一些例子,有次泡溫泉時,就遇到過一位體型偏瘦的中年女性,因為在桑拿室烤箱裡待太久,出了很多汗(很多女性,覺得排汗可以幫助排毒、讓皮膚漂亮),沒想到就暈倒了。這是氣虛再大量出汗的例子。
另外,則是月經期,我們也不適合大量出汗,身體會更容易累、更虛。
如果有貧血問題,像是有些女性有地中海貧血問題;或者男性因為痔瘡出血,有時候血紅素也會降至很低 ......,都不適合用大量出汗的方法來保養身體健康;疲勞的時候也是。
中醫學看待氣和血,血與汗,其實都是同樣的來源,體力差、疲倦時,再烤箱、蒸汽、或者用一些熱療法、或者泡溫泉、泡藥草、泡澡等等,溫度太高、出汗過多,都很容易虛脫、甚至昏倒。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出汗就是排毒,就是對身體好。在虛弱的時候、月經期、年紀大了、或者有貧血問題、心臟疾病 ...... 等等,都要避免出太多汗。
◼︎叮嚀
➤最後,跟大家分享中醫學出汗排寒,一般以“微出汗”為主,就是身體感覺到熱熱、暖暖的 、濕濕的、開始發汗了,其實就有幫助了。
➤出汗之後,也應該補充一些水分、電解質等等,
➤並且注意不要著涼,不要立刻沖冷水,或吹風,要等到身體降溫之後,較沒有發熱現象 ,也就是皮膚的毛細孔不再大開擴張,開始收縮起來了,再沖澡、或者是騎車回家。這樣 才不會讓寒氣、濕氣,從皮膚毛孔跑到身體裡。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衛氣營血”,中醫的觀念是:“氣血同源”。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gq50ecv00fw01tb7v3651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