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於1830 年創作的畫布油畫,畫作的主題靈感來自1830年7月27日、28日和29日三天,發生在巴黎,人民反抗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 1757—1836)的革命,因革命只持續三天,因此稱為「榮耀三日」(Trois Glorieuses)。
「榮耀三日」也稱七月革命(Révolution de Juillet),是1830年歐洲的革命浪潮,導致法蘭西波旁王朝的國王查理十世被推翻退位,當時的立憲派人士,選出波旁王朝(Bourbon)的分支,奧爾良王朝(Maison d'Orléans)的路易·腓力(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為「七月王朝」新國王。奧爾良王朝由十七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所創建。
查理十世是波旁復辟(Restauration)時期的第二個法蘭西和納瓦拉國王。其兄長路易十八在位十年逝世後,他於1824年才以67歲高齡繼承王位。他支持天主教會聖統制、君權神授說、厭惡自由派。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頒布了四項鎮壓自由派反對派的法令,包括暫停期刊出版自由、解散各部門眾議院、改革有利於貴族的人口普查權,以及召開九月份的選舉團會議。此法令引起反對派抗爭,中產階級和巴黎人民因而起義,在巴黎街頭設路障及插上三色旗。經過三天的起義後,查理十世退位,流亡英國。8 月 9 日,路易菲利普 (Louis-Philippe, 1773-1850
)宣誓效忠修訂後的憲章,開啟了新的七月君主制。 Delacroix 以此抗爭為題創作,並以抗爭者衝進市政廳的日期「7月28日」命名畫作。塞納河(Seine)右岸的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自1357年起位於巴黎的市政廳廣場,1802年以前名為格列夫廣場(Place de Grève)。
這幅畫於1831 年在繪畫和雕塑沙龍,以《路障場景》(Scènes de barricades)為名展出。巴黎沙龍(Salon de Paris),於1667年起在法國巴黎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舉辦藝術展,由法蘭西藝術院下屬的法國王家繪畫暨雕刻學院舉辦,原只是展出學院畢業生的作品,1725年起在羅浮宮首次公開展覽之後又於1737年8月18日至9月5日在羅浮宮展出。1748年至1890年間,成為西方世界最大藝術展以及學院藝術的重鎮。1881年,法國政府停止贊助巴黎沙龍,改由法國藝術家協會組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起,漸由法國國家美術協會舉辦的國家沙龍、1884年成立的獨立者沙龍(Société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和1993年成立的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取代。
《自由引導人民》 自1863 年起,在盧森堡美術館(musée du Luxembourg )展出,1874 年,轉致羅浮宮博物館。2013年,成為羅浮宮在法國北方的分館,羅浮朗斯(Louvre-Lens)的時光展廳(Galerie du temps )展出。
《自由引導人民》被認為具有寓意勝利和政治意義,常被選為法蘭西共和國、世界自由或民主的象徵。例如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Deuxième Empire, 1852 -1870)在普法戰爭(Franco-prucien)崩潰後建立的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Troisième République, 1870-1940)。
《自由引導人民》描繪內容:
描繪反對國王查理十世的巴黎人民,衝破倒塌的路障的場景。右上方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兩座塔樓上方飄揚著法蘭西的三色旗。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位於塞納河流域的巴黎發源地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 ,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哥德式風格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
法國三色旗(Tricolore):
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顔色取自國徽的紅和藍,象徵法國王室的白色。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顔色;白色被認為是皇家和法國的卓越顏色,紀念中世紀後期,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帶領王國軍隊,抵抗英格蘭王國軍隊的民族英雄聖女貞德(Jeanne d'Arc,約1412—1431);紅色則是聖但尼修院金焰旗(l'oriflamme de l'abbaye de Saint-Denis)的顔色。中世紀法蘭西王國的神聖戰旗,最早是巴黎附近聖但尼修院(Basilique cathédrale de Saint-Denis)的聖旗。當金焰旗由法王下令在戰場豎起時,法軍不會饒恕敵人,然而,傳統被俘虜的貴族可以透過贖金贖回。
最早三色的排列,是紅色在左。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沒有任何旗幟在法律上代表國家。公共建築沒有旗幟,但有皇家、公爵、伯爵、主教等監督權力的紋章:旗幟的顏色和標誌取自國徽,許多旗幟在陸軍和海軍取代國徽。1794年,三色旗被定爲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復辟時,曾廢除三色旗,由通常帶有徽章的白旗,或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取代。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起,三色旗再度成爲國旗至今。
構圖、人物和色彩:
畫面為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對角線構圖。中央有兩位構成了畫面穩定的三角形。主角像徵自由女神,如古典雕塑樹立正中央,她頭戴本為古代小亞細亞的佛里幾亞人(Phrygians)戴的紅佛里幾亞無邊軟便帽(Bonnet phrygien,或自由之帽),她袒胸,高舉右臂向前,手握飄揚三色旗,左手持帶刺刀的長槍。
她的右方,有一位頭戴約17世紀發源於巴斯克地區(Pays basque),法國和西班牙的邊境一帶的貝雷帽(béret),雙手揮舞著騎兵手槍,張嘴吶喊前行的男孩。他斜背著撿來,有白色斜袋的彈殼袋(Giberne),此類彈殼袋是士兵戴在肩上的盒子,通常存放彈藥和維護武器的工具。1620 年,由瑞典國王 (Gustav II Adolphus, 1594-1632) 發明,取代不實用的「子彈袋」。最初是用旗幟 (giberne banderole)掛在肩上,後來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時期,固定在腰帶,18 世紀中葉又戴在身體周圍,袋內可裝子彈或刺刀。君主制、革命和帝國時期的士兵都會戴彈殼,1845 年起被彈帶取代。現今,共和國第一領事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 -1821)於 1802 年創立的巴黎共和國衛隊(Garde Républicaine de Paris)和英國皇家騎兵衛隊(Horse Guards)騎兵,仍然攜帶有旗幟的彈殼袋。
金字塔構圖:
靈感來自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 -1824)的畫作《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27歲,1818年至1819年間畫的油畫,描繪法國海軍的巡防艦梅杜莎號沉沒後,生還者的求生場面。海難發生於1816年7月2日西非洲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附近海域。另一靈感源自Delacroix的另一幅畫作《希阿島的屠殺場景》(Scènes des massacres de Scio)。此作品於1824年在沙龍展出,描繪希臘獨立戰爭時,鄂圖曼土耳其(1299 -1923)對希阿島的大屠殺。此畫使他被視為浪漫主義畫家。
左後方的人群中,著暗色調服裝的資產階級男士,戴著始於18世紀晚期,黑絲綢的圓柱狀大禮帽(Top hattopper),此高帽於1960年代起退流行,19世紀出現可折疊的歌劇帽。男士雙手握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前裝彈藥的雙管長槍雷筒(tromblon),他後方有一位著白上衣,持長劍的男子。畫中部分衣服、煙霧、灰塵和泥土為黑和赭棕色,著黃色連身裙,繫了雙腰帶的自由女神和身背白色長條斜肩帶彈殼袋的男童,和背景白色雲層的明亮色彩,皆更凸顯主角。
光源似乎來自左側,畫面中人物的身體是暖色,作品的灰和棕色調中,有藍、白、紅三色。三色旗的紅色對應旗幟的猩紅色;白色對應綁腿的白布和躺著的屍體的白襯衫:藍色對應襪子和工人的襯衫。色彩於2024年完成修復後,恢復了原來的顏色。
前景兩個三角形構圖:
畫作前景,在石堆和橫梁的路障間,左右各有兩具橫躺的屍體,左下角是一名著白色襯衫,衣衫不整的男子,右下方則是一名瑞士衞兵(Gardes suisses ) 。瑞士衞兵於1616 至1792 年間,以及 1815 至1830年間,效忠法國王室。右下角邊角,還有一名面朝下,配有白色肩章的胸甲,已經氣絕的騎兵(cuirassier),畫面中許多參與抗爭的社會各階層人物,包括中央的女神右腳邊,從廢墟中跪爬出,身著三包衣飾,頭繫頭巾的受傷農民,以及路障左邊,戴著撿來的國民警衛隊的警帽的男孩。此外,還有身穿圍裙、橋褲、戴貝雷帽和紅領巾、手持打火機、肩扛旗幟的男士。後方的學生們,包括戴著傳統三角帽,來自創立於1794年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的學生,以及一隊穿著野戰服和灰色大衣,的擲彈兵分隊。此兵頭戴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後取代三角帽的雙角帽(Bicorne),此帽款後來被歐洲與美國的海、陸軍採用。拿破崙時期雙角帽隨軍團襲捲歐陸,因此也稱「拿破崙帽」。
拿破崙失敗後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期,西化的日本高階將領也戴此款帽。
《自由引導人民的》意涵:
Delacroix 不認同古典理想的學術藝術準則,《自由引導人民》使他被公認為法國浪漫主義的領袖。Delacroix 的藝術職業生涯,多依賴官方訂單,較少來自收藏家。Delacroix 除了對法國人民的自決很敏感,亦是親希臘主義(Philhellenism)的浪漫主義者,他如其他19 世紀的知識分子,支持希臘獨立,因此創作具政治意涵的作品。他是拿破崙一世,波拿巴主義(Bonaparte)和反共和主義者,雖是自由派,但亦趨於保守,因此,他創作《自由引導人民》的目的,並不是象徵勝利的共和國,只是象徵1832 年七月君主制新政權的啟始。為了贏得國王的青睞,Delacroix 如同其他藝術家,讚揚了法國路易菲利普國王。
《自由領導人民》是根據Delacroix 於1830年9月20日所畫的草圖而創作,歷時3個月完成,他不只是「歷史畫」 ,1830 年 10 月 18 日,與兄長(Charles-Henri Delacroix(1779 - 1845 )分享:「我創作了一個現代主題,一個街壘,如果我沒有為祖國贏得勝利,至少我會為它繪畫」。藝術家證明了浪漫的熱情,這使他能夠詮釋他所處時代的革命事件。他不是革命家。他自認是以「一個單純步行者」,經歷1830 年 7 月的事件。街頭抗爭和重啟的愛國主義,啟發了他的創作。
《自由》的意涵有受到法國詩人巴比爾 (Henri-Auguste Barbier, 1805-1882)的詩作(La Curée)和Casimir Jean François Delavigne(1793 -1843)的《巴黎一周》(Une semaine à Paris)的的啟發。該詩於 1830 年在《巴黎評論》( Revue de Paris)發表,描述一位寓意自由的民婦,引導人群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關於我們:
好好聽FM APP:http://onelink.to/94hhtfm
好好聽FM Web:https://risu.io/DYKs
好好聽FM YouTube:https://risu.io/5lTL
好好聽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