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是生命特別預留的空間。
讓我們能優雅地向自己提問。
翻開行事曆,你填上的項目有哪些?會議、繳費、家務、加班、聚餐……?沒錯,是這些行程堆砌成我們生活的真實樣貌,每一項都精準地填滿時間的縫隙。我們是不是習慣讓「忙碌」成為一種活著的證明?
這個世界教我們:「時間就是金錢」、「勤能補拙」、「一寸光陰一寸金。」這些話語不斷提醒不要浪費時間!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有目標」、「要有效率」、「要找到人生方向」。
於是,生命成了一條精密運轉的生產線,沒有停頓,沒能喘息。
而「無聊」被認知爲一種無所事事、游手好閒,會導致不進則退的狀態。但是,為什麼這個社會會不允許「無聊」的存在?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無聊不是普通的情緒,而是一種存在的體驗。 他在《形上學基本概念》中,對「無聊」進行了深刻的探討。他指出,無聊是揭示「存在本質」的重要現象,對現代社會尤其具啟發性。
在這個資訊過載、娛樂垂手可得的時代,我們總是不斷尋找刺激,試圖逃避無聊。但海德格認為,這種逃避只會讓我們與存在的真實狀態更加疏離。與其用娛樂填補無聊,不如直面它,讓它成為一個契機,引導我們對「根本性的無聊」進行哲學思考。
延續海德格的研究,日本哲學家國分功一郎則在《暇と退屈の倫理学》中,分析了人類如何因應無聊。他指出無聊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必然面對的核心問題。
在中世紀的修道院,特意設計了一整套祈禱、神操與勞動的時間表,目的是防止修士陷入「怠惰之罪」(Acedia)。這種「靈性倦怠」,即對神聖事物失去熱情的精神狀態,被列為基督教七宗罪之一。它與我們今天所說的「無聊」(Boredom)背後有著類似的核心問題——人該如何面對空虛?
回到當代,我們又是如何面對無聊的呢?從社群媒體、短影音到串流平台,一切都被設計成無需思考,只需被動接受影像刺激,讓碎片化的資訊填滿時間的縫隙。這就是所謂的「無聊經濟」,它建立在我們對停下來的恐懼之上,害怕面對更深層的空虛,害怕與自己獨處。
無聊,真的是認識存在本質的重要時刻嗎?或許,今晚我們降落的納吉斯星球,能提供我們近一步探索無聊,認識根本性存在的另一種面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納吉斯(Nagis)是一顆不會自轉的行星,一面永遠朝向母恆星,另一面則長久沉浸在黑暗之中。這樣的環境使得星球上大部分地區處於永晝或永夜,極端溫差讓生物幾乎無法存活。
但我們現在降落的地方,是這顆星球上唯一有生命的區域——天空長年籠罩著紫藍色的柔和光線,這就是天文學家所稱的「曙暮光」。
這裡居住著一個特殊的種族——埃索內安人(Aesonean)。埃索內安人的生活裡,沒有時間流動。他們少言、沒有爭吵,也沒有悲傷與狂喜。因為在這裡,時間無法被計算,也無法被循環記錄。
當你走進埃索內安人的村落,會發現這裡的人行動緩慢,彷彿過著靜止的生活。這是因為,他們發展出一種與「移動」和「空間」相關的時間概念。
例如,當他們與人相約時,不會說「我們幾點見」,而是說:「當我們走到那座白色圓頂建築時,我會在這裡等你。」。對他們來說,「前往白色圓頂建築」並非一個可測量的距離,而是一種主觀經驗的推移。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形容:納吉斯星球的寧靜,靜謐到令人困惑。埃索內安人像是被封印了一般,生活在無窮無盡的「現在」。
沒有變化,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學視角下的「無聊」》
03/08(六)20:00 寶島聯播 FM98.5
03/09(日)21:00 大千廣播 FM99.1 Podcast:
Apple https://reurl.cc/1ZVW2D
Spotify https://reurl.cc/anYD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