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小論宋詩】
在上個單元我們介紹了一系列著名的宋詞作品,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宋詩的單元,根據文學大家──余秋雨所推薦的「必誦宋詩12首」進行賞析,邀請大家一同品讀宋代詩作。
提到「詩」,通常我們會先想到唐詩,而不是宋詩。在當時高度繁榮的文化背景之下,唐代詩作百花齊放,於中國詩歌史上佔據十分重要的黃金時期,唐詩有了如此輝煌的成就,後代的宋詩自然時常被拿來相比。清高宗乾隆在《御選唐宋詩醇》中曾評道:「宋之文足可以匹唐,而詩則實不足以匹唐也。」不過在唐詩的基礎上,宋詩同樣發展出獨有的特色。相較於唐詩的抒情,宋詩更重議論、說理,宋代詩人多在客觀的事物中,尋找現實意義,如此便可簡易分別出唐詩與宋詩之差異。
宋詩發展可從北宋初期的西崑體談起,其詩作承襲唐末詩風,重格律、詞藻華麗,可也不免落於空泛。而到了北宋中期,文壇宗主──歐陽修帶領推行了古文運動,才真正開啟宋代獨特詩風。如出自王安石之筆的「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以及蘇軾瀟灑寫下的「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其二者詩句平易清新,當中飽含哲理與思辨,皆展現了當時宋詩的獨到之處。
到了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南宋亡國時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此二人為國所作的多首詩詞作也為宋詩增添了幾分抑鬱色彩。陸游在臨終前仍不忘以詩文告誡後代子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若是家國能重新收復在北方的故土,不要忘了在墳前告訴我。可惜陸游終究沒有等到那天……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後,在殉國前留下了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以詩明志,受屈辱卻堅定不移的信念,至今仍感動世人。這些作品實屬宋代末期的哀歌,在詩人抒寫心志之餘,我們也一同見證了宋代的衰頹到亡滅。
說到這裡,宋詩在唐詩前真的就相形失色嗎?其實就像我們常聽到的俗諺所說:「各花入各眼。」唐詩和宋詩皆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品讀後所能得到的意趣也有所不同。若是準備好了,就一同進入宋詩的世界吧!
唐詩與宋詩究竟有何不同?
https://youtu.be/-qAUFifv3z0?si=MuyXmAmFShhs04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