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了禪,可以豐富、幸福,再進一步來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呢?過去儒家所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現在依這種理念生存的人卻不多了。一般人認同的是現實主義、功利主義,認為生存就是為了功名、富貴,追求男女之間的歡樂,追求物質的享受,看誰的存款多?誰的房子買得多?誰的汽車是名牌?官愈大愈好、錢愈多愈好……因此,有了一百就想一千,有了一千就想一萬,乃至於想擁有整個世界,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發展、衝刺,也是目前社會上的通病。如果這種功利的觀念繼續發展下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愈是惡性循環,世界很快就會達到毀滅的階段。
有一位居士以前在當老闆的時候,為了拓展公司規模,從早到晚除了交際應酬,還有開不完的會,每天就這麼迷迷糊糊地忙碌,想盡辦法賺更多的錢,卻永遠都認為不夠。有一天,終於覺得精神實在應付不了,便到精舍參加禪修班,學習佛法,這時才明白「心淨自然涼」,把自己的心找回來了,並且懺悔過去吃喝嫖賭和種種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戒除了種種惡習,開始感到活得充實、有意義。社會上像他過去這樣生活的人還不少—一味追求名利財色,對人生的道理、生存的價值沒有正確的觀念,只是隨波逐流。這樣的人生,就是與草木同朽。
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就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行業,都要時時檢討這念因心。不論是懸壺行醫、經營公司、研究學問,都是要利益大眾。例如發心從事政治的人,為國家、社會,發了慈悲心來參選,希望人人安居樂業、國家富強,不管是當民意代表或是作官,都可以是菩薩。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當了政府首長,能以大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對待每一個人,使眾生同霑自己的慈悲與光明,這就是菩薩行,依此提升自己,生存就很有價值與意義。
所以,希望明白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就必須對佛法有所了解、體悟,乃至於有所修證。如何修證呢?就是要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性,是本具的、平等的。明白了這個道理,用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把慈悲心擴展到每一個角落,運用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就是菩薩行。要真正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透過禪修,體悟眾生本具的佛性,才能真正流露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願行,沒有任何一點造作。所以,透過「禪」的薰習與契悟,就能真正體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以佛法的角度來看,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實踐「戒行」,古人說:「寧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在儒家來說,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此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這不僅是口號,還要真正能夠做到。但現在這些儒家思想,乃至於家庭倫理、社會上的一切秩序,似乎都慢慢走下坡了。家庭裡父不父、子不子;在學校,學生毆打老師;機關團體中,在下者常反對上位者,上位者也不知道尊重下面的人。現在不比農業社會,那時的人心比較樸實,現代人的心容易煩惱、焦慮,要用過去的倫理道德來規範,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
人為什麼會煩躁?為什麼會焦慮?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安。透過禪修來體悟人生的道理,以般若的智慧觀察世間上一切的事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把這念心安定下來,就能產生智慧。所以,經中說:「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一般人因為沒有清淨的智慧,看不清楚事實,所以容易做錯事情,造下種種惡業,迷失了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如果能夠掌握當下這念心,在這念心上去體悟,自然而然在日常生活中,在人格上、生存的意義上,就有正確的看法與光明的人生。如果人只為了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為了生兒育女而生存,那就跟動物差不多,動物也知道要生存,也是在生活、吃喝玩樂;所以,人必須提升自己,要從心上、生活品質,以及道德、修行上去提升。
什麼是道德?道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最後體悟到無為的道理,契悟到我們這念本具的清淨心,這就是道。什麼是德?就是修一切善法。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只有道德才能夠提升生存的層次。
假使能夠明白道德就是生存最高的層次,我們對於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自然就能取捨。物質生活可以減少,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存在、提升;要將物質生活放在最低層,將精神生活放在最高層。以佛法而言,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與道相應、與佛相應、與法相應,就像經上所說,阿羅漢契悟到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能夠從這些方面去努力、去提升,人的一生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了。若以世間法來說,最低限度要做到儒家所說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才有意義。所以真正想要提升,只有透過禪修,我們的心地才有辦法真正落實下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